|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9-29页 |
| 第一章 小麦与白粉病菌互作的研究概况 | 第9-19页 |
| ·禾白粉病菌概述 | 第9-11页 |
| ·白粉病菌与寄主互作的基本过程 | 第11-12页 |
| ·寄主细胞抵御白粉病菌侵染的细胞反应 | 第12-15页 |
| ·细胞质凝聚 | 第12-13页 |
| ·晕环反应 | 第13页 |
| ·乳突反应 | 第13-14页 |
| ·过敏性反应 | 第14-15页 |
| ·白粉病菌主要的侵染机构-吸器 | 第15-19页 |
| ·吸器的超微结构 | 第15-16页 |
| ·吸器外膜 | 第16页 |
| ·吸器外基质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Mlo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8页 |
| ·Mlo基因及其产物的结构特点 | 第21-22页 |
| ·Mlo基因在信号传导中可能的功能 | 第22-24页 |
| ·Mlo基因与Ror1、Ror2基因 | 第23页 |
| ·MLO蛋白和G-蛋白耦合受体蛋白 | 第23-24页 |
| ·MLO蛋白和钙调素(CaM) | 第24页 |
| ·Mlo基因的抗性机制 | 第24-28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思路 | 第28-29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29-56页 |
| 第一章 小麦MLO蛋白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表达产物抗血清的制备 | 第29-4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9-38页 |
| ·材料 | 第29-33页 |
| ·菌种、质粒和抗体 | 第29页 |
| ·引物 | 第29-30页 |
| ·酶和生化试剂 | 第30页 |
| ·缓冲液配制 | 第30-33页 |
| ·方法 | 第33-38页 |
| ·实验所涉及的常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 第33-38页 |
| ·碱法提取质粒 | 第33-34页 |
| ·酶切鉴定 | 第34页 |
| ·PCR反应及产物纯化 | 第34-35页 |
| ·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35-36页 |
| ·连接方法 | 第36页 |
| ·转化 | 第36页 |
| ·Western-blot | 第36-37页 |
| ·表达严物纯化 | 第37-38页 |
| ·间接ELISA | 第38页 |
| 2 实验步骤 | 第38-39页 |
|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 第38-39页 |
| ·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和蛋白纯化 | 第39页 |
| ·抗体制备、Western blot和免疫胶体金标记 | 第39页 |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1页 |
| ·小麦MLO蛋白羧基端多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39-40页 |
| ·表达产物抗血清的制备和检测 | 第40-41页 |
| 4 讨论 | 第41-43页 |
| 第二章 小麦与白粉病菌互作中MLO蛋白的细胞化学定位 | 第43-56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5页 |
| ·供试材料与接种处理 | 第44页 |
| ·低温包埋样品制备 | 第44-45页 |
| ·细胞化学标记 | 第45页 |
| ·统计方法 | 第45页 |
| 2 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 第45-53页 |
|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46-53页 |
| ·一抗结合时间对标记结果的影响 | 第46-49页 |
| ·不同抗血清标记即一抗替换标记实验和一抗缺失标记实验 | 第49-51页 |
| ·MLO蛋白的免疫定位 | 第51-53页 |
| 3 讨论 | 第53-56页 |
| ·标记条件对标记结果的影响 | 第53页 |
| ·一抗缺失和一抗替换法确定小麦MLO蛋白的免疫定位 | 第53-54页 |
| ·Mlo基因的作用机制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