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前言 | 第1-8页 |
| ·物理化学性质 | 第6页 |
| ·毒性 | 第6-7页 |
| ·作用机理与特点 | 第7页 |
| ·防治对象 | 第7-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 ·中间体(Ⅰ)的合成 | 第9-10页 |
| ·邻羟基苯乙酸的合成 | 第10-11页 |
| ·合成路线选择 | 第11-12页 |
| 第三章 邻羟基苯乙酸和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及优化 | 第12-23页 |
| ·邻羟基苯乙酸的合成 | 第12-16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12-13页 |
| ·实验装置 | 第13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13页 |
| ·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4-16页 |
| ·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 | 第16-20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16-17页 |
| ·实验装置 | 第17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17页 |
| ·分析方法 | 第1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7-20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20-23页 |
| ·水解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20-21页 |
| ·酯化反应机理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3-(α-甲氧基)甲烯基苯并呋喃-2(3H)-酮的合成与优化 | 第23-33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23页 |
| ·实验装置 | 第23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23-24页 |
| ·分析方法 | 第2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4-31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31-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五章 3,3-二甲氧基-2-(2-羟基苯基)丙酸甲酯的合成 | 第33-43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33页 |
| ·实验装置 | 第33-34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34页 |
| ·分析方法 | 第3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4-41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41-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E)-2-[2-(6-氯嘧啶-4-基氧)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 | 第43-52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43-44页 |
| ·实验装置 | 第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44-4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50-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七章 邻羟基苯甲腈的合成 | 第52-64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52-53页 |
| ·水杨醛肟的合成 | 第53-56页 |
| ·实验装置 | 第53页 |
| ·分析方法 | 第53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3-54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55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55-56页 |
| ·乙酰水杨腈的合成 | 第56-60页 |
| ·实验装置 | 第56-57页 |
| ·分析方法 | 第57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57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59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59-60页 |
| ·邻羟基苯甲腈的合成 | 第60-63页 |
| ·实验装置 | 第60页 |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1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2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八章 嘧菌酯的合成 | 第64-68页 |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64页 |
| ·实验装置 | 第64-65页 |
| ·分析方法 | 第65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66页 |
| ·反应机理的研究和探讨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研究展望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附图 | 第73-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