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2-5页 |
第一章 概论 | 第5-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5-6页 |
1.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7页 |
第二章 线损理论计算的原理和采用的计算软件 | 第7-19页 |
2.1 线损的分类和构成 | 第7页 |
2.2 理论线损率的概念 | 第7-8页 |
2.3 线损理论计算所需的资料和参数 | 第8页 |
2.4 35kV及以上电网(主网)线损理论计算的方法 | 第8-14页 |
2.4.1 主网线损理论计算方法 | 第8-12页 |
2.4.2 主网线损计算软件 | 第12-14页 |
2.5 10kV及以下电网(配网)线损理论计算的方法 | 第14-19页 |
2.5.1 配网线损计算方法 | 第14-17页 |
2.5.2 配网线损计算程序 | 第17-19页 |
第三章 包头地区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 | 第19-33页 |
3.1 主网线损的理论计算 | 第19-29页 |
3.1.1 主网基础数据库的建立 | 第19-21页 |
3.1.2 代表日运行参数情况 | 第21-22页 |
3.1.3 主网潮流计算 | 第22-25页 |
3.1.4 主网线损理论计算 | 第25-29页 |
3.2 配网线损的理论计算 | 第29-32页 |
3.2.1 数据库的建立方法 | 第29-30页 |
3.2.2 配线线损的计算 | 第30-32页 |
3.3 包头地区电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9页 |
4.1 主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第33-37页 |
4.2 配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包头地区电网理论线损降损分析 | 第39-54页 |
5.1 包头地区电网降损措施汇总 | 第39-41页 |
5.1.1 主网降损措施汇总 | 第39-40页 |
5.1.2 10(6)kV配网降损措施汇总 | 第40-41页 |
5.2 参数改变后的主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 | 第41-42页 |
5.3 参数改变后的配网线损理论计算结果 | 第42-44页 |
5.4 降损措施的经济和技术分析 | 第44-54页 |
5.4.1 修改参数后的总体计算结果 | 第44页 |
5.4.2 主网降损措施技术经济分析 | 第44-50页 |
5.4.3 配网降损措施的技术和经济分析 | 第50-53页 |
5.4.4 全部降损措施整体经济分析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图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