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树木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 第16-19页 |
·树木光合作用的一般特性 | 第16-17页 |
·树木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7-18页 |
·树木光合产物的分配与物质积累 | 第18页 |
·树木光合作用的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树木蒸腾生理生态特性 | 第19-20页 |
·树木蒸腾的一般特征 | 第19页 |
·树木蒸腾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树木蒸腾的测定方法 | 第20页 |
·森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 第20-23页 |
·森林群落的能量环境 | 第21-22页 |
·森林群落的空气环境因子变化 | 第22-23页 |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 第23-27页 |
·森林生物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学基础 | 第23页 |
·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手段和方法 | 第23-24页 |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与生产力的一般特征 | 第24-25页 |
·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模型 | 第25-27页 |
2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试验地的基本概况 | 第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32页 |
·植物光合特性参数的测定 | 第27-30页 |
·仪器介绍 | 第27-28页 |
·自然状态下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测定 | 第28页 |
·光响应的测定 | 第28页 |
·CO_2响应的测定 | 第28页 |
·几个主要生理参数的计算 | 第28-30页 |
·小气候参数的测定 | 第30页 |
·个体蒸腾速率的计算 | 第30页 |
·生物生产量的测定 | 第30-32页 |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 第30-31页 |
·林下植被、凋落物生物量测定 | 第31页 |
·叶面积测定 | 第31页 |
·植物光合生产力的计算 | 第31-32页 |
3 樟树光合作用特性研究 | 第32-49页 |
·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 第32-34页 |
·时间尺度上的日变化 | 第32-33页 |
·空间尺度上的日变化 | 第33-34页 |
·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日变化 | 第34页 |
·光合作用的季节变化 | 第34-35页 |
·气孔导度 | 第35-37页 |
·樟树气孔特征 | 第35-36页 |
·樟树气孔导度、CO_2浓度和胞间CO_2浓度的关系 | 第36-37页 |
·光合作用的光响应 | 第37-39页 |
·樟树光合作用的CO_2响应 | 第39-40页 |
·净光合速率与其主要生理生态因子间的关系 | 第40-45页 |
·Pn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 第41页 |
·Pn与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Pn与CO_2浓度的关系 | 第42-43页 |
·Pn与胞间CO_2浓度 | 第43-44页 |
·Pn与空气温湿度的关系 | 第44-4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5-49页 |
·光合特性 | 第45-46页 |
·光合特性与生理生态关系 | 第46页 |
·CO_2浓度倍增下的光响应 | 第46-47页 |
·植物的耐荫性 | 第47-49页 |
4 樟树蒸腾特性研究 | 第49-59页 |
·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 第49-51页 |
·叶水平上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49-50页 |
·个体水平上的蒸腾速率日变化 | 第50-51页 |
·蒸腾速率的季节变化 | 第51-53页 |
·单叶水平上的季节变化 | 第51-52页 |
·个体水平上的季节变化 | 第52-53页 |
·樟树蒸腾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关系 | 第53-55页 |
·叶片水平 | 第53-54页 |
·个体水平 | 第54-55页 |
·樟树的水分利用效率 | 第55-57页 |
·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 第55-57页 |
·水分利用效率与生理生态因子关系分析 | 第5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7-59页 |
5 樟树人工林小气候特征分析 | 第59-72页 |
·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9-62页 |
·辐射通量的日动态及季节差异 | 第59-60页 |
·群落内辐射通量的垂直变化及时间动态 | 第60-62页 |
·樟树人工林内空气温度的时空动态 | 第62-64页 |
·林内气温的时间变化 | 第62页 |
·林内气温的空间变化 | 第62-64页 |
·樟树人工林内空气湿度的时空变化 | 第64-66页 |
·林内空气湿度的时间变化 | 第64页 |
·林内相对湿度的垂直分布 | 第64-66页 |
·林内土壤表层温湿度分布 | 第66页 |
·生长季节群落中CO_2的垂直梯度 | 第66-69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9-72页 |
6 樟树人工林生物产量的研究 | 第72-83页 |
·樟树人工林林分结构特征 | 第72页 |
·生物量 | 第72-78页 |
·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 | 第72-74页 |
·乔木层在各组分间的生物量分配 | 第74页 |
·乔木层生物量的垂直分布 | 第74-77页 |
·林下地被物生物量及其分配 | 第77-78页 |
·林下活地被物 | 第77页 |
·枯落物层生物量 | 第77-78页 |
·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的空间分配 | 第78页 |
·樟树人工林的生产力 | 第78-79页 |
·乔木层生物生产力 | 第78-79页 |
·林分生物生产力 | 第79页 |
·叶面积指数 | 第79-80页 |
·乔木层总生产力的估算 | 第80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80-83页 |
7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估算 | 第83-88页 |
·光合生产潜力的估算-阶乘式模型 | 第83-84页 |
·光温生产潜力的计算 | 第84-85页 |
·植被气候产量模型(Lieth-Box估算法) | 第85-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8 结论 | 第88-91页 |
·樟树光合生理特性 | 第88页 |
·樟树蒸腾生理特性 | 第88-89页 |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小气候特征 | 第89-90页 |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产量 | 第90页 |
·樟树人工林第一性生产力的估算 | 第90-91页 |
9 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105页 |
Abstract | 第105-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
附录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