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导论 | 第1-13页 |
一、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的评述 | 第7-9页 |
(一) 风景名胜区开发问题的研究轨迹--从开发到保护 | 第7-8页 |
(二) 风景名胜区开发误区的研究现状--强调个案,忽视一般 | 第8-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9-13页 |
(一)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9-12页 |
(二) 本文的研究重点:开发误区的成因与约束机制的构建 | 第12-13页 |
第二部分 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两个开发误区:错位与超载 | 第13-24页 |
一、 误区之一:错位开发 | 第13-16页 |
(一) “错位开发”的含义 | 第13页 |
(二) “错位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冲突 | 第13-16页 |
二、 误区之二:超载开发 | 第16-20页 |
(一) “超载开发”的含义 | 第16页 |
(二) “超载开发”与旅游发展的冲突 | 第16-20页 |
三、 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误区的负外部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一) 经济的外部性原理 | 第20页 |
(二) 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误区的负外部性影响 | 第20-24页 |
第三部分 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发误区的行为主体原因 | 第24-42页 |
一、 “错位开发”和“超载开发”行为主体的两种类型 | 第24-26页 |
(一) 分类依据--行为主体的决策权力 | 第24-25页 |
(二) 两种类型及特点 | 第25-26页 |
二、 行为主体的进入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一) 投资商的进入原因 | 第26-28页 |
(二) 政府的进入原因 | 第28-30页 |
三、 行为主体的退出约束分析 | 第30-33页 |
(一) 投资商的退出约束 | 第30-32页 |
(二) 政府的退出约束 | 第32-33页 |
四、 行为主体在修复决策中的博弈均衡 | 第33-42页 |
(一) 博弈分析的研究目的 | 第33-34页 |
(二) 博弈论的引入及其模型设计 | 第34-36页 |
(三) 三种博弈模型的分析 | 第36-42页 |
第四部分 构建风景名胜区开发的约束机制 | 第42-53页 |
一、 树立“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正确观念 | 第42-43页 |
二、 构建“权力清晰,责任明确”管理制度 | 第43-46页 |
(一) 政府主导型开发模式约束机制的构建 | 第43-44页 |
(二) 投资商主导型开发模式约束机制构建 | 第44-46页 |
三、 加强旅游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与法制化 | 第46-48页 |
(一) 旅游规划的科学性 | 第46-47页 |
(二) 旅游规划的权威性 | 第47页 |
(三) 旅游规划的法制化 | 第47-48页 |
四、 建立完整有效的监督体系 | 第48-53页 |
(一) 法制监督 | 第48-49页 |
(二) 公众监督 | 第49-51页 |
(三) 其他监督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