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绪论 | 第1-19页 |
| 1.1 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 | 第14-15页 |
| 1.2 水溶性高分子溶液及表面性质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 2 聚乙二醇在溶液表面的热力学状态 | 第19-50页 |
| 2.1 前言 | 第19页 |
| 2.2 高分子不溶膜 | 第19-20页 |
| 2.3 标度律在二维空间的应用 | 第20-22页 |
| 2.4 溶液表面吸附的热力学 | 第22-25页 |
| 2.5 水溶性高分子在溶液表面的一般吸附状态 | 第25-29页 |
| 2.6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 2.6.1 仪器 | 第29页 |
| 2.6.2 药品 | 第29页 |
| 2.6.3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 2.6.3.1 表面张力测定 | 第29页 |
| 2.6.3.2 表面压测定 | 第29-30页 |
| 2.6.3.3 样品处理及注意事项 | 第30页 |
| 2.7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0-46页 |
| 2.7.1 聚乙二醇在气液表面单分子膜中的状态 | 第30-39页 |
| 2.7.2 聚乙二醇在气液界面的临界标度指数 | 第39-41页 |
| 2.7.3 聚乙二醇气液界面吸附膜 | 第41-46页 |
| 2.8 小结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3 聚乙二醇气液界面吸附与解吸动力学 | 第50-83页 |
| 3.1 前言 | 第50页 |
| 3.2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的基本理论 | 第50-56页 |
| 3.2.1 聚乙二醇气液界面吸附与解吸过程 | 第50-52页 |
| 3.2.2 聚乙二醇气液界面吸附与解吸能垒 | 第52-54页 |
| 3.2.3 吸附与解吸动力学 | 第54-56页 |
| 3.3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3.3.1 仪器 | 第56页 |
| 3.3.2 药品 | 第56页 |
| 3.3.3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 3.3.3.1 动态表面张力测定 | 第56页 |
| 3.3.3.2 铺展膜动态表面压测定 | 第56-57页 |
| 3.3.3.3 样品处理及注意事项 | 第57页 |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7-81页 |
| 3.4.1 动态表面张力 | 第57-60页 |
| 3.4.2 吸附过程的表面扩散系数 | 第60-68页 |
| 3.4.3 影响聚乙二醇扩散系数的因素 | 第68-70页 |
| 3.4.4 解吸过程的动态表面压 | 第70-73页 |
| 3.4.5 表面解吸的扩散系数 | 第73-81页 |
| 3.5 小结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4 溶液中聚乙二醇与小分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 | 第83-118页 |
| 4.1 前言 | 第83-84页 |
| 4.2 水溶性高分子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溶液中的相互作用 | 第84-90页 |
| 4.3 酞菁配合物在溶液中的聚集及对紫外可见光谱的影响 | 第90-94页 |
| 4.4 实验部分 | 第94-95页 |
| 4.4.1 仪器 | 第94页 |
| 4.4.2 药品 | 第94页 |
| 4.4.3 实验方法 | 第94-95页 |
| 4.4.3.1 表面张力测定 | 第94页 |
| 4.4.3.2 粘度测定 | 第94页 |
| 4.4.3.3 电导率测定 | 第94-95页 |
| 4.4.3.4 紫外光吸收谱测定 | 第95页 |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5-113页 |
| 4.5.1 溶液中聚乙二醇与十二烷基硫酸钠复合物形成的Gibbs自由能 | 第95-99页 |
| 4.5.2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聚乙二醇溶液粘度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4.5.3 十二烷基硫酸钠对溶液中聚乙二醇分子尺寸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 4.5.4 四磺化酞菁铜在聚乙二醇溶液中的聚集行为 | 第106-113页 |
| 4.6 小结 | 第113-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