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源开发与利用论文

福建省耕地资源优化利用

绪论第1-22页
 第一节 土地与耕地第14-17页
  一、 土地的概念第14-15页
  二、 耕地的概念第15页
  三、 耕地优化利用第15-16页
  四、 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第16-17页
 第二节 论文的目的、意义、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7-22页
  一、 论文的目的第17-18页
  二、 论文主要内容第18-20页
  三、 研究方法第20-22页
上篇 耕地利用基础篇第22-180页
 第一章 人口、耕地和粮食第23-43页
  第一节 行政区划与人口第23-28页
   一、 行政区划第23-24页
   二、 人口分布第24-25页
   三、 人口增长趋势第25-28页
    (一) 相关系数分析第25-26页
    (二) 回归分析第26-28页
  第二节 人口与耕地第28-36页
   一、 全国土地概况第28-29页
   二、 福建省土地与耕地第29-36页
    (一) 福建省土地利用现状第29-32页
    (二) 耕地利用变化第32-34页
    (三) 耕地分布特征第34-36页
  第三节 粮食安全第36-41页
   一、 粮食生产与食品消费第36-40页
    (一) 粮食生产概况第36-39页
    (二)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第39页
    (三) 粮食安全生产第39-40页
   二、 粮食安全对耕地的要求第40-41页
  第四节 小结第41-43页
 第二章 耕地自然条件第43-107页
  第一节 耕地地质条件第43-48页
   一、 大地构造演化与特征第43-44页
   二、 岩石特征与分布第44-48页
    (一) 沉积岩第44-47页
    (二) 侵入岩第47页
    (三) 变质岩第47页
    (四) 喷出岩第47-48页
  第二节 农业地貌条件第48-64页
   一、 地貌基本特征第48-49页
   二、 地貌要素对耕地的影响第49-58页
    (一) 地貌起伏度第49-54页
    (二) 海拔与耕地利用第54-57页
    (三) 地形与风第57-58页
   三、 地貌分区第58-64页
    (一) 分区原则第58-59页
    (二) 地貌分区第59-64页
  第三节 农业气候条件第64-87页
   一、 福建省气候的主要成因第64-67页
    (一) 季风气候第65-66页
    (二) 区域性气候第66页
    (三) 局部地形气候第66-67页
   二、 福建农业气候资源区域特征与评价第67-80页
    (一) 热量资源第67-74页
    (二) 降水资源第74-78页
    (三) 光资源第78-80页
   三、 农业气候区第80-81页
    (一) 南亚热带农业气候区第80-81页
    (二) 中亚热带山地农业气候区第81页
    (三) 中亚热带农业气候区第81页
   四、 福建省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与农业生态气候分区第81-87页
    (一) 农业生态气候模型第81-83页
    (二)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析第83-85页
    (三) 农业生态气候条件分区与综合评价第85-87页
  第四节 耕地土壤条件第87-96页
   一、 土壤分布特征第88-90页
    (一) 地带性水平分布第88页
    (二) 土壤垂直分布特征第88-89页
    (三) 土壤区域性分布特征第89-90页
   二、 耕作土壤类型及其主要特性第90-94页
    (一) 淹育型水稻土第90-91页
    (二) 渗育型水稻土第91-93页
    (三) 潴育型水稻土第93页
    (四) 潜育型水稻土第93-94页
   三、 高产水稻土的分布与培育第94-96页
  第五节 耕地水分条件第96-105页
   一、 径流深分布规律第96-98页
   二、 水分平衡第98-100页
   三、 耕地地下水补给特征第100-101页
   四、 福建沿海地区地貌、气候与水分平衡第101-105页
    (一) 东部沿海地区地貌基本格局第101页
    (二) 主要县(市)地貌类型第101页
    (三) 沿海地区主要气候特征与地貌关系分析第101-104页
    (四) 地貌、气候与耕地利用第104-105页
  第六节 小结第105-107页
 第三章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第107-135页
  第一节 耕地利用地域效益分异第107-109页
   一、 地域效益分异原理第107-108页
   二、 地域效益分异第108-109页
    (一) 城镇周围地区第108页
    (二) 全省其它地区第108-109页
  第二节 耕地利用的因素分析第109-124页
   一、 因素因子的选择第109-111页
    (一) 因素因子选择的原则第109-110页
    (二) 因子分值标准化计算第110-111页
   二、 因素因子分析计算第111-124页
    (一) 人口与耕地利用第111页
    (二) 区位条件第111-113页
    (三)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第113-117页
    (四) 区域综合服务能力第117-119页
    (五) 城镇集聚规模第119-121页
    (六) 城镇基础设施第121页
    (七) 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第121-124页
  第三节 耕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综合评价第124-135页
   一、 各县市区评价因素分值计算第124-127页
   二、 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条件分区第127-128页
    (一) 总分频率柱状图法第127页
    (二) 聚类分析法第127-128页
   三、 社会经济区主要特征第128-135页
 第四章 耕地利用阶段第135-154页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耕地利用阶段第135-140页
   一、 农业合作社阶段第135-139页
    (一) 土地改革阶段第136-137页
    (二) 耕地利用互助合作阶段第137-139页
   二、 人民公社阶段第139-140页
    (一) 人民公社成立与“一平二调”阶段第139页
    (二) 调整与恢复阶段第139-140页
   三、 “文化大革命”和整顿恢复阶段第140页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发展第140-145页
   一、 耕地联产承包经营阶段第141-142页
   二、 协调发展阶段第142-144页
   三、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阶段第144-145页
  第三节 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规模集约经营阶段第145-152页
   一、 耕地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第146-147页
    (一) 耕地播种面积减少第146页
    (二) 卖粮难第146页
    (三) 产出少第146页
    (四) 土地质量下降第146-147页
    (五) 耕地效益降低第147页
   二、 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第147-152页
    (一) 耕地使用权流转第147-151页
    (二) 农村市场化建设第151-152页
  第四节 小结第152-154页
 第五章 耕地生产潜力第154-180页
  第一节 耕地光合生产潜力第154-158页
   一、 光合生产潜力计算方法第154-158页
    (一) 光合生产潜力表达方式第154-155页
    (二) 太阳总辐射第155页
    (三) 光合生产潜力第155-158页
    (四) 述评第158页
  第二节 耕地光温生产潜力第158-162页
   一、 光温生产潜力计算方法第158-159页
   二、 光温生产潜力第159页
   三、 述评第159-162页
  第三节 耕地气候生产潜力第162-167页
   一、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方法第162-163页
   二、 地气候生产潜力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63-164页
   三、 述评第164-167页
  第四节 耕地生产潜力第167-172页
   一、 基本原理与计算步骤第167-168页
   二、 划分因素指标区第168页
   三、 确立因素与因素权重第168-169页
    (一) 沿海平原区第168-169页
    (二) 丘陵山地区第169页
    (三) 低丘台地区第169页
    (四) 山间盆地区第169页
    (五) 滨海围垦区第169页
   四、 单元划分第169-170页
    (一) 单元划分原则第169-170页
    (二) 单元划分方法第170页
   五、 因素分级与分值第170-171页
   六、 编制指定作物第171页
   七、 计算单元因素分第171-172页
    (一) 单元因素分值计算方法第171-172页
    (二) 单元生产潜力指数确定第172页
  第五节 实例研究第172-178页
   一、 闽侯县侯官村耕地生产潜力第172-174页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第172页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第172-173页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第173页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第173-174页
   二、 南安市后堀村耕地生产潜力第174-175页
    (一) 耕地质量因素及其权重第174页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因子作用分第174页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第174-175页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第175页
   三、 漳浦县温斗村耕地生产潜力第175-177页
    (一) 因素及其权重第176页
    (二) 指定作物的因素作用分第176-177页
    (三) 耕地生产潜力指数第177页
    (四) 作物耕地生产潜力第177页
   四、 耕地生产潜力分析对比第177-178页
    (一) 耕地生产潜力对比第177页
    (二) 生产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第177-178页
  第六节 小结第178-180页
下篇 耕地利用实践篇第180-315页
 第六章 耕地集约经营、规模经营与可持续利用第181-216页
  第一节 耕地粗放经营与集约经营第181-186页
   一、 耕地投入与报酬第181-182页
   二、 福建省耕地投入现状第182-185页
   三、 从粗放经营到集约利用第185-186页
  第二节 耕地联产承包与规模经营第186-192页
   一、 规模经营理论第186-187页
   二、 规模经营实践第187-190页
    (一) 规模经营方式第187-188页
    (二) 规模经营实践第188-190页
   三、 规模经营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第190-192页
    (一) 加快小城镇建设第190-191页
    (二)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第191-192页
    (三) 加快农业产业化第192页
  第三节 耕地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展第192-202页
   一、 耕地内涵挖潜第192-194页
    (一) 健全树立设施有潜可挖第193页
    (二) 提高复种指数有潜可挖第193-194页
    (三) 提高机械化程度有潜可挖第194页
    (四) 采用镶嵌农林符合系统有潜可挖第194页
    (五) 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有潜可挖第194页
   二、 耕地外延扩展第194-201页
    (一) 以围垦为主的海岸带耕地开发利用第195-198页
    (二) 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兼具的山区耕地开发利用——以闽清为例第198-200页
    (三) 园地——耕地转化第200-201页
   三、 耕地计划利用第201-202页
  第四节 耕地可持续利用第202-213页
   一、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概念第202页
   二、 福建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第202-204页
   三、 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第204-207页
    (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204页
    (二) 提高农产品质量第204-205页
    (三)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要根据市场需要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第205页
    (四) 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第205-207页
   四、 耕地可持续利用——以笏石半岛为例第207-213页
    (一) 土地利用基本状况第208-209页
    (二)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209-213页
  第五节 小结第213-216页
 第七章 耕地资源优化利用第216-297页
  第一节 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第216-255页
   一、 特色农业概述第217-219页
    (一) 特色农业的涵义第217页
    (二) 特色农业的特征第217-218页
    (三) 特色农业的内容第218-219页
   二、 优势特色农业品分布特征与耕地优化利用第219-248页
    (一) 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带第219-227页
    (二) 各县市传统地方特色农产品分布第227-248页
   三、 市场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第248-253页
    (一) 产品的质量与品牌第248-252页
    (二) 面向市场发展特色农业第252-253页
   四、 区位特色农业与耕地优化利用第253-254页
   五、 特色农业小结第254-255页
  第二节 耕地生产专门化第255-262页
   一、 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区域专门化第255页
   二、 福建省耕地专门生产区划分第255-256页
    (一) 农业专门生产区划分原则第256页
    (二) 区域农业生产专门区划分第256页
   三、 福建省区域农业生产区第256-262页
    (一) 粮食为主生产区第256-259页
    (二) 水果为主生产区第259-260页
    (三) 茶叶生产区第260-261页
    (四) 牧草生产区第261页
    (五) 闽西南盆地烤烟生产区第261-262页
    (六) 经济作物——蔬菜——花卉生产区第262页
  第三节 耕地利用分区划分原则和分区类型第262-269页
   一、 划分原则第263页
   二、 主要农作物种植战略方向第263-264页
   三、 分区类型第264-269页
  第四节 耕地优化利用分区主要特点与耕作模式第269-295页
   一、 西部武夷山耕地利用区第269-273页
   二、 闽中谷地耕地利用区第273-277页
   三、 闽西南丘陵耕地利用区第277-278页
   四、 鹫峰山—戴云山西北坡耕地利用区第278-281页
   五、 鹫峰山—戴云山东南坡耕地利用区第281-285页
   六、 闽东南山地丘陵耕地利用区第285-288页
   七、 沿海平原台地耕地利用区第288-292页
   八、 半岛岛屿丘陵台地耕地利用区第292-295页
  第四节 小结第295-297页
 第八章 WTO规则与福建省耕地利用第297-315页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加入WTO的对策第298-300页
   一、 WTO允许的农业措施第298页
    (一) 一般服务第298页
    (二) 农民收入支持措施第298页
    (三) 农业结构第298页
   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利用与WTO第298-300页
    (一) 美国、加拿大耕地利用与WTO第298-299页
    (二) 台湾耕地利用与WTO第299-300页
    (三) 日本、韩国对应WTO措施第300页
  第二节 WTO与福建耕地利用第300-313页
   一、 加入WTO对耕地利用的影响第301-306页
    (一) 有利条件第301-304页
    (二) 面临的问题第304-306页
   二、 耕地利用基本对策第306-313页
    (一) 建立耕地优化利用领导机构第306-307页
    (二) 调整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第307-308页
    (三) 适应农业协议和规则,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第308页
    (四) 推动耕地规模经营第308-309页
    (五) 大力引进外资,加强示范园区建设第309-311页
    (六) 培育农村市场体系第311页
    (七) 以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第311-312页
    (八)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第312-313页
  第三节 小结第313-315页
附录1 注释:名词说明第315-317页
附录2 符号意义第317-318页
中文摘要第318-322页
致谢第322页

论文共3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开放式基金投资人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下一篇:ERP环境下攀钢自动化公司MIS系统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