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1. 引言 | 第7-1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0-1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0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0-11页 |
2.2.1 栽培技术对菜用大豆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0页 |
2.2.2 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10-11页 |
2.2.3 荚果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11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1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30页 |
3.1 栽培技术对菜用大豆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2-19页 |
3.1.1 品种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2页 |
3.1.2 播期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2-13页 |
3.1.3 密度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3页 |
3.1.4 地膜覆盖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3-14页 |
3.1.5 土壤水分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4页 |
3.1.6 荚果采收期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4-15页 |
3.1.7 施肥对荚果可溶性糖的影响 | 第15-19页 |
3.2 荚果发育过程中可溶性糖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19-24页 |
3.2.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19-20页 |
3.2.2 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 第20页 |
3.2.3 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20-21页 |
3.2.4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1-22页 |
3.2.5 叶片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22页 |
3.2.6 荚果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22-23页 |
3.2.7 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 第23-24页 |
3.3 荚果贮藏过程中可溶性糖及其他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24-30页 |
3.3.1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24页 |
3.3.2 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 | 第24-25页 |
3.3.3 脂肪含量的变化 | 第25-26页 |
3.3.4 淀粉含量的变化 | 第26页 |
3.3.5 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 第26-27页 |
3.3.6 果皮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27-29页 |
3.3.7 淀粉酶活力的变化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4页 |
5. 结论 | 第34-3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英文摘要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