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引 言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风险的理论基础 | 第9-19页 |
一、 一般风险理论 | 第9-13页 |
(一) 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定义 | 第9-10页 |
(二) 风险的结构 | 第10页 |
(三) 风险的种类 | 第10-11页 |
(四) 风险成本 | 第11-12页 |
(五) 化解风险的方法 | 第12-13页 |
二、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风险的理论研究 | 第13-19页 |
(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成立 | 第13页 |
(二) 我国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3-15页 |
(三)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有风险 | 第15页 |
(四)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风险的理论研究 | 第15-19页 |
第二部分 国外资产管理公司简介及对我国的启示和思考 | 第19-27页 |
一、 国外利用资产管理公司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案例 | 第19-23页 |
(一) 美国的RTC | 第19页 |
(二) 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 | 第19-21页 |
(三) 匈牙利和波兰的资产管理公司 | 第21-23页 |
二、 国外利用资产管理公司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启示和思考 | 第23-27页 |
(一) 国外利用资产管理公司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启示 | 第23-25页 |
(二) 国外利用资产管理公司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引起的思考——我国资产管理公司运作有风险 | 第25-27页 |
第三部分 我国资产管理公司的实践 | 第27-31页 |
一、 资产管理公司组织体系的建立 | 第27页 |
二、 不良资产的剥离 | 第27-28页 |
三、 处置不良资产 | 第28-30页 |
四、 资产管理公司运作以来面临的风险已可见一斑 | 第30-31页 |
第四部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风险分析 | 第31-48页 |
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本身的风险 | 第31-33页 |
(一)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实力不足风险 | 第31-32页 |
(二)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能力不足的风险 | 第32页 |
(三) 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机制不活的风险 | 第32-33页 |
二、 债转股中存在企业的道德风险 | 第33-35页 |
(一) 债转股中企业的表现 | 第33-34页 |
(二) 企业资本理论 | 第34-35页 |
(三) 债转股中企业的道德风险 | 第35页 |
三、 资产管理公司主要处置手段的风险 | 第35-39页 |
(一) 债转股本身的功能缺陷 | 第35-36页 |
(二) 资产证券化面临的风险 | 第36-39页 |
四、 法律风险 | 第39-41页 |
(一) 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性质和组织机构 | 第39页 |
(二) 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39-40页 |
(三) 不良资产处理过程中的法律问题 | 第40页 |
(四) 债转股中的法律问题 | 第40-41页 |
五、 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风险 | 第41-44页 |
(一) 股权回购压力大、把握小 | 第41页 |
(二) 资本市场不完善,股权转让限制多 | 第41-44页 |
六、 新一轮的银企债务风险 | 第44-48页 |
(一) 银企债务形成原因分析 | 第44-46页 |
(二) 新一轮的银企债务会阻碍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 | 第46-48页 |
第五部分 化解风险的措施及制度依赖 | 第48-60页 |
一、 化解资产管理公司自身的风险 | 第48-49页 |
(一) 资产管理公司要建立完善的经营机制,构架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机制 | 第48-49页 |
(二) 资产管理公司要吸收优秀的人才 | 第49页 |
二、 化解资产管理公司处理手段的风险 | 第49-53页 |
(一) 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行资产证券化 | 第49-50页 |
(二) 债转股后,资产管理公司需要有实质性的股东权利 | 第50-51页 |
(三) 采用多种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实现国有企业的有步骤退出 | 第51-53页 |
三、 化解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风险 | 第53-54页 |
四、 积极培育资本市场,化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退出风险 | 第54-57页 |
(一) 积极培育资本市场 | 第54页 |
(二) 债转股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详述 | 第54-57页 |
五、 防范新一轮的银企债务风险 | 第57-60页 |
(一) 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 第57-58页 |
(二) 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58-6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英文摘要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