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38页 |
1.1 干旱趋势与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 第13-20页 |
1.1.1 严峻的水资源态势 | 第13-15页 |
1.1.2 干旱问题的重要性 | 第15-16页 |
1.1.3 干旱的演变趋势 | 第16页 |
1.1.4 旱区农业的战略地位 | 第16-20页 |
1.2 国内外旱区农作制度研究进展 | 第20-29页 |
1.2.1 旱地作物种群选择与合理布局 | 第21-23页 |
1.2.2 合理轮作与农牧结合制度 | 第23-24页 |
1.2.3 农林耕作制度与农林牧综合发展 | 第24-26页 |
1.2.4 保护性耕作制度 | 第26-27页 |
1.2.5 集水农业技术 | 第27-29页 |
1.3 旱区农作制度发展趋势 | 第29-34页 |
1.3.1 可持续农作制度 | 第29-30页 |
1.3.2 旱区农业的设施化 | 第30-32页 |
1.3.3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旱区农业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1.3.4 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 | 第33-34页 |
1.3.5 旱区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 | 第34页 |
1.4 本研究基本思路 | 第34-38页 |
1.4.1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34-3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6页 |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宁南旱区资源环境辨识与农业发展态势 | 第38-49页 |
2.1 宁南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辨识 | 第38-41页 |
2.1.1 气候资源 | 第38-39页 |
2.1.2 土地资源 | 第39-40页 |
2.1.3 水资源 | 第40页 |
2.1.4 生物资源 | 第40-41页 |
2.1.5 社会经济条件 | 第41页 |
2.2 宁南旱区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 第41-44页 |
2.2.1 旱作农业是本区农业的主体 | 第41-42页 |
2.2.2 传统农业仍占主体地位 | 第42-43页 |
2.2.3 农牧交错是本区农业发展道路的根本取向 | 第43-44页 |
2.3 宁南旱区种植业发展态势 | 第44-49页 |
2.3.1 种植业生产的历史与现状 | 第44-45页 |
2.3.2 生产条件及耕作制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2.3.3 种植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9页 |
第三章 宁南旱区干旱发生规律及干旱预测模型 | 第49-58页 |
3.1 宁南旱区降水基本特征 | 第49-50页 |
3.2 宁南旱区干旱气候规律 | 第50-54页 |
3.2.1 干旱指标的确定 | 第50-51页 |
3.2.2 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周期性 | 第51-53页 |
3.2.3 干旱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 第53-54页 |
3.3 宁南旱区干旱气候灾变预测 | 第54-58页 |
3.3.1 灰色灾变预测的原理和方法 | 第54-55页 |
3.3.2 干旱气候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3.3.3 干旱气候预测结果及其分析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种群水分生态适应性评价 | 第58-73页 |
4.1 旱地作物生产与水分资源的关系 | 第58-65页 |
4.1.1 不同作物生育期与降水的时序耦合效应 | 第58-61页 |
4.1.2 不同时段降水与作物产量的相关性 | 第61-62页 |
4.1.3 旱地主要作物的降水利用状况 | 第62-65页 |
4.2 旱地主要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 第65-70页 |
4.2.1 旱地作物水分平衡分析方法 | 第65-67页 |
4.2.2 旱地主要夏熟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 第67-68页 |
4.2.3 旱地主要秋熟作物水分供需平衡特征 | 第68-70页 |
4.3 旱地主要作物水分生态适应性的判定 | 第70-73页 |
第五章 宁南旱区农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研究 | 第73-86页 |
5.1 旱地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 第73-76页 |
5.2 旱地农田主要作物水分生产潜力的系统分析 | 第76-80页 |
5.2.1 热量生产潜力 | 第76-77页 |
5.2.2 水分生产潜力 | 第77-79页 |
5.2.3 农田总体生产潜力及其开发程度 | 第79-80页 |
5.3 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的制约因素 | 第80-86页 |
5.3.1 降水资源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 第81-82页 |
5.3.2 耕地坡度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 第82-83页 |
5.3.3 土壤肥力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 第83-85页 |
5.3.4 粗放经营对生产潜力的制约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研究 | 第86-102页 |
6.1 宁南旱区种植制度现状及调整方向 | 第86-89页 |
6.1.1 粮—经—饲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方向 | 第86-88页 |
6.1.2 粮食作物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及调整方向 | 第88-89页 |
6.2 旱区种植制度优化调控的原则 | 第89-92页 |
6.2.1 生态适应性原则 | 第89-90页 |
6.2.2 资源高效利用原则 | 第90页 |
6.2.3 土地用养结合原则 | 第90-91页 |
6.2.4 持续高产与高效相结合原则 | 第91页 |
6.2.5 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原则 | 第91-92页 |
6.3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组建 | 第92-100页 |
6.3.1 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基本原理 | 第92-93页 |
6.3.2 应变型种植制度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93-96页 |
6.3.3 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优化结果 | 第96-98页 |
6.3.4 应变型种植制度决策系统的效益评价 | 第98-100页 |
6.4 应变型种植制度的生产应用与效果检验 | 第100-102页 |
第七章 宁南旱区抗旱应灾农业技术体系的构建 | 第102-117页 |
7.1 抗旱应灾工程措施 | 第102-106页 |
7.1.1 旱作基本农田工程建设 | 第103-104页 |
7.1.2 径流农业工程建设 | 第104-105页 |
7.1.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 第105-106页 |
7.2 抗旱应灾生物措施 | 第106-111页 |
7.2.1 农牧结合型耕作制度 | 第106-107页 |
7.2.2 合理的轮作制度 | 第107-108页 |
7.2.3 选用抗旱丰产作物优良品种 | 第108-110页 |
7.2.4 冬麦北移耕作改制 | 第110-111页 |
7.3 抗旱应灾农艺措施 | 第111-115页 |
7.3.1 保护性耕作技术 | 第111页 |
7.3.2 农田覆盖耕作技术 | 第111-112页 |
7.3.3 农田培肥技术 | 第112-114页 |
7.3.4 农田高效补充灌溉技术 | 第114-115页 |
7.4 抗早应灾化学措施 | 第115-117页 |
第八章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第117-129页 |
8.1 宁南旱区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第117-120页 |
8.1.1 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面积扩大 | 第117-118页 |
8.1.2 植被稀少,人为破坏严重 | 第118-119页 |
8.1.3 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 | 第119页 |
8.1.4 耕地质量差,限制因素多 | 第119页 |
8.1.5 沉重的人口压力 | 第119-120页 |
8.2 生态农业——宁南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120-121页 |
8.3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模式 | 第121-123页 |
8.3.1 农牧结合的“草—畜—肥—粮”良性循环模式 | 第121-122页 |
8.3.2 农林牧优化配置生态农业模式 | 第122-123页 |
8.4 宁南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方略与对策 | 第123-129页 |
8.4.1 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 第123-124页 |
8.4.2 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性技术选择 | 第124-125页 |
8.4.3 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优势产业开发 | 第125-127页 |
8.4.4 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措施 | 第127-12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29-133页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29-132页 |
9.2 讨论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作者简介 | 第147-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