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0页 |
一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页 |
二 水库移民的性质与特点 | 第11-17页 |
(一)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1-15页 |
(二) 水库移民的性质与特点 | 第15-17页 |
三 国际工程移民动态与移民安置经验 | 第17-21页 |
(一) 国际工程移民动态 | 第17-18页 |
(二) 国际工程移民经验 | 第18-21页 |
四 我国水库移民的历史经验 | 第21-23页 |
(一) 我国水库移民的概况 | 第21-22页 |
(二) 我国水库移民的历史经验 | 第22-23页 |
五 三峡工程移民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一) 三峡工程移民研究概况 | 第23页 |
(二) 关于三峡工程移民环境容量的研究 | 第23-24页 |
(三) 关于三峡工程移民安置的争论 | 第24-25页 |
六 三峡工程移民的重点和难点 | 第25-27页 |
(一) 三峡工程移民的重点 | 第25-26页 |
(二) 三峡工程移民的难点 | 第26-27页 |
七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3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三) 理论创新 | 第28-29页 |
(四) 篇章结构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开发性移民与库区可持续发展 | 第30-42页 |
一 开发性移民的背景、涵义及特征 | 第30-32页 |
(一) 开发性移民的提出背景 | 第30-31页 |
(二) 开发性移民的涵义 | 第31-32页 |
(三) 开发性移民的特征 | 第32页 |
二 开发性移民的支撑体系 | 第32-36页 |
(一) 开发性移民的实施条件 | 第32-33页 |
(二) 开发性移民系统的结构 | 第33-36页 |
三 可持续发展与开发性移民的关系 | 第36-42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含义 | 第37-39页 |
(二) 开发性移民对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 第39页 |
(三) 开发性移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移民环境容量 | 第42-61页 |
一 移民环境容量理论 | 第42-46页 |
(一) 适度人口理论 | 第42-44页 |
(二) 环境容量理论 | 第44-45页 |
(三) 关于环境容量的两种观点 | 第45-46页 |
二 移民环境容量的涵义、分析原则与方法 | 第46-49页 |
(一) 水库移民环境容量的涵义 | 第46-47页 |
(二) 移民环境容量分析原则 | 第47-48页 |
(三) 传统的移民环境容量度量方法评析 | 第48-49页 |
三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移民环境容量 | 第49-53页 |
(一) 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 | 第49-51页 |
(二) 基本假设 | 第51-52页 |
(三)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移民环境容量模型 | 第52-53页 |
四 土地人口容量(LCC)模型 | 第53-56页 |
(一) 封闭区域土地人口容量模型 | 第53-54页 |
(二) 开放区域土地人口容量模型 | 第54-55页 |
(三) 土地产值人口容量模型 | 第55-56页 |
五 个案分析--湖北库区移民环境容量 | 第56-61页 |
(一) 湖北库区移民环境容量测算的基本思路 | 第56-57页 |
(二) 湖北库区土地安置容量测算结果与说明 | 第57-61页 |
第四章 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农业发展模式 | 第61-80页 |
一 扩大土地安置容量的途径之一--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 第62-64页 |
(一) 荒地开发条件与分布 | 第62页 |
(二) 宜垦荒地的一般性评价 | 第62-64页 |
二 扩大土地安置容量的途径之二--改造中低产坡耕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 第64-67页 |
(一) 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4-67页 |
(二) 中低产坡耕地改造的效益分析 | 第67页 |
三 扩大土地安置容量的途径之三--开发利用消落区土地资源 | 第67-71页 |
(一) 消落区土地的形成 | 第68-69页 |
(二) 消落区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 | 第69页 |
(三) 消落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 | 第69-70页 |
(四) 消落区土地利用的影响评价 | 第70-71页 |
四 扩大土地安置容量的途径之四--开发利用库区宽阔的水面资源,发展高效渔业 | 第71-75页 |
(一) 开发利用三峡水库水面资源,发展高效渔业的必要性 | 第71-72页 |
(二) 大规模发展淡水养殖业的可行性 | 第72-73页 |
(三) 大规模发展库区淡水养殖业的潜在问题 | 第73-74页 |
(四) 发展淡水养殖业安置移民的对策 | 第74-75页 |
五 山地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75-80页 |
(一) 三峡库区农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第75页 |
(二) 山地生态农业--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 第75-76页 |
(三) 三峡库区发展山地生态农业的基本原则 | 第76-78页 |
(四) 三峡库区发展山地生态农业,实现移民可持续安置的对策 | 第78-80页 |
第五章 开发性移民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 第80-97页 |
一 三峡水库淹没损失概况及其对库区的影响分析 | 第80-83页 |
(一) 淹没损失类型 | 第80-81页 |
(二) 淹没概况及对库区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 | 第81-83页 |
二 移民补偿的性质与一般原则 | 第83-85页 |
(一) 移民补偿性质 | 第83页 |
(二) 确定水库移民补偿标准的原则 | 第83-85页 |
三 移民补偿标准的评估 | 第85-92页 |
(一) 土地价值观 | 第85-86页 |
(二) 土地补偿费与土地价格 | 第86-88页 |
(三) 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估方法 | 第88-92页 |
(四) 移民间接损失补偿评估方法 | 第92页 |
四 移民补偿类型与补偿方式 | 第92-97页 |
(一) 移民补偿分类 | 第92-94页 |
(二) 移民补偿模式 | 第94-97页 |
第六章 三峡工程移民安置方式分析 | 第97-112页 |
一 移民安置的基本方式与适应条件 | 第97-100页 |
(一) 大农业安置(有土安置) | 第97页 |
(二) 二、三产业安置(离土安置) | 第97-98页 |
(三) 农转非安置 | 第98页 |
(四) 就地后靠安置 | 第98-99页 |
(五) 异地近迁安置 | 第99页 |
(六) 异地远迁安置 | 第99页 |
(七) 整建制集中安置 | 第99页 |
(八) 分散安置 | 第99-100页 |
(九) 统一安置 | 第100页 |
(十) 顶替安置 | 第100页 |
二 移民心态及其对移民安置的效应分析 | 第100-105页 |
(一) 水库移民的一般心理与产生原因 | 第101-102页 |
(二)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的心态及其对移民安置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三 区域文化差异对远迁移民安置的影响 | 第105-107页 |
(一) 我国水库移民返迁现象与区域文化差异的关系 | 第105-106页 |
(二) 区域文化差异对跨区域文化的远迁水库移民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四 城镇化与移民安置 | 第107-110页 |
(一) 三峡库区城镇发展现状 | 第107-108页 |
(二) 三峡工程对库区城镇化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三) 农村移民城镇化安置的模式--小城镇化 | 第109-110页 |
五 农村移民选择安置方式的基本原则 | 第110-112页 |
(一) 有土安置为主的原则 | 第110页 |
(二) 就地后靠与外迁安置相结合原则 | 第110页 |
(三) 风险最小原则 | 第110-111页 |
(四) 最大相似原则 | 第111页 |
(五) 最大社会安全感原则 | 第111页 |
(六) 移民自主自愿原则 | 第111页 |
(七) 经济性原则 | 第111页 |
(八)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11页 |
(九) 因人制宜原则 | 第111页 |
(十) 政府参与原则 | 第111-112页 |
第七章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分析与评价 | 第112-122页 |
一 水库移民政策体系 | 第112-114页 |
(一) 水库移民基本政策 | 第112-113页 |
(二) 水库移民专用政策 | 第113页 |
(三) 水库移民特殊政策 | 第113-114页 |
二 三峡工程移民政策评估 | 第114-117页 |
(一) 移民政策评估的标准 | 第114-116页 |
(二) 三峡工程现行移民政策的缺陷 | 第116-117页 |
三 完善三峡工程移民政策体系的建议 | 第117-120页 |
(一) 完善三峡工程移民政策体系的原则 | 第117-118页 |
(二) 完善三峡工程移民政策的建议 | 第118-120页 |
四 构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三峡工程移民管理体制 | 第120-122页 |
(一) 移民决策体制 | 第120页 |
(二) 移民计划体制 | 第120-121页 |
(三) 移民经费管理体制 | 第121页 |
(四) 移民咨询体制 | 第121页 |
(五) 移民监督监理体制 | 第121-122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