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古镇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课题来源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古镇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湖北古镇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7-21页 |
·研究观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2章 古镇自然与文化背景 | 第21-35页 |
·古镇的自然地理背景 | 第21-27页 |
·"居中得厚,东西互涉"——区位条件 | 第21-22页 |
·"亦南亦北,寒暑分明"——地理气候 | 第22-24页 |
·"山川环抱,水系环绕"——地形地貌 | 第24-27页 |
·古镇的民族民系背景 | 第27-32页 |
·"纷繁多样"的民族风采 | 第27-29页 |
·"南北混融"的移民潮流 | 第29-32页 |
·古镇的地域文化背景 | 第32-35页 |
·区域文化与文化分区 | 第32-33页 |
·"楚文化"与"荆楚文化" | 第33-35页 |
第3章 古镇起源与现状综述 | 第35-45页 |
·古镇起源与发展 | 第35-41页 |
·古镇之胚胎 | 第35-38页 |
·古镇发展简史 | 第38-41页 |
·古镇分类与分布 | 第41-45页 |
·古镇分类 | 第41-42页 |
·古镇分布 | 第42-45页 |
第4章 古镇选址与外部山水环境 | 第45-58页 |
·古镇选址与布局 | 第45-48页 |
·选址布局的因素 | 第45-46页 |
·选址布局与风水 | 第46页 |
·选址布局的程序 | 第46-48页 |
·古镇"山"文化 | 第48-51页 |
·山地特色的古镇镇域空间 | 第48页 |
·山地特色的街道线性空间 | 第48-49页 |
·山地特色的古镇建筑空间 | 第49-51页 |
·古镇"河"文化 | 第51-54页 |
·有区别的"河街"数量 | 第51-52页 |
·沿河生长的"同型变异" | 第52-53页 |
·有区别的"临河"关系 | 第53-54页 |
·反方向的"河屋"关系 | 第54页 |
·古镇"防卫"文化 | 第54-58页 |
·"山水锁喉,门阙天成"——防卫格局 | 第55页 |
·"线性闭合,节点分隔"——防卫态势 | 第55-56页 |
·"巧妙安排,细致周到"——防卫措施 | 第56-58页 |
第5章 古镇街道与市政防灾体系 | 第58-69页 |
·古镇街巷空间综述 | 第58-61页 |
·街道空间"线性扩展"模式 | 第58页 |
·线性街道空间及其特点 | 第58-61页 |
·"线性扩展"模式的文化成因 | 第61页 |
·街巷"防火"文化 | 第61-64页 |
·"近水"的防火基础 | 第62页 |
·"通水"的取火路径 | 第62页 |
·"分片"的防火分区 | 第62-63页 |
·"封火墙"的运用 | 第63-64页 |
·"封火墙"的功能美学 | 第64页 |
·街巷"防水"文化 | 第64-69页 |
·防洪 | 第64-65页 |
·排水 | 第65-69页 |
第6章 古镇建筑与地域适应措施 | 第69-81页 |
·建筑空间发展模式 | 第69-71页 |
·建筑空间平面"数扩展"的模式 | 第69页 |
·建筑空间界面"主与从"的模式 | 第69-70页 |
·"数扩展"模式的功能及文化成因 | 第70-71页 |
·建筑"采光"文化 | 第71-75页 |
·采光措施 | 第71-74页 |
·遮阳措施 | 第74-75页 |
·建筑"通风"文化 | 第75-79页 |
·"闭合"与"开敞"的通风分类 | 第75-76页 |
·"主动"与"被动"的通风原理 | 第76-78页 |
·"多样"与"有效"的通风设施 | 第78-79页 |
·建筑"保温"文化 | 第79-81页 |
第7章 古镇聚居形态与文化影响 | 第81-91页 |
·"货值"文化形态 | 第81-85页 |
·货铺 | 第83页 |
·摊点 | 第83页 |
·会馆 | 第83页 |
·作坊 | 第83-84页 |
·茶馆 | 第84页 |
·码头 | 第84页 |
·仓库 | 第84-85页 |
·"宗教"文化形态 | 第85-86页 |
·"宗教"文化形态类型 | 第85-86页 |
·"宗教"文化形态影响 | 第86页 |
·"宗族"文化形态 | 第86-88页 |
·"宗族"文化形态类型 | 第86-87页 |
·"宗族"文化形态影响 | 第87-88页 |
·"文教"文化形态 | 第88-89页 |
·"移民"文化形态 | 第89-91页 |
第8章 古镇社会心理与观念文化 | 第91-98页 |
·"原始主义"的求生观 | 第91-92页 |
·"生命主义"的审美观 | 第92-94页 |
·"中正趋同"的礼制观 | 第94-95页 |
·"阴阳复合"的思想观 | 第95-98页 |
第9章 结语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附录1:论文图表来源 | 第101-108页 |
附录2:参考文献目录 | 第108-110页 |
附录3: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 第110-111页 |
学历教育(全日制)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