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景观及复合型立体景观 | 第11-12页 |
·山地城市景观及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 | 第12-13页 |
·研究的背景、意义与价值 | 第13-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第14-17页 |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7-18页 |
·研究的宏观范围 | 第18页 |
·研究的中观范围 | 第18页 |
·研究的微观范围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文献档案法 | 第18页 |
·学科优势互补法 | 第18-19页 |
·综合分析法 | 第19-20页 |
·实地调查法 | 第20页 |
·论文研究框架体系 | 第20-22页 |
2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研究 | 第22-36页 |
·山地城市的空间拓展——以重庆地区为例 | 第22-24页 |
·上山——城市向山体拓展 | 第23页 |
·下江——城市向江面延伸 | 第23页 |
·提高空间利用率——城市高密度发展 | 第23-24页 |
·山地城市滨水带景观的特点 | 第24-25页 |
·人与自然的结合 | 第25页 |
·丰富的景观层次 | 第25页 |
·多视点 | 第25页 |
·山地城市滨水空间形态的复合型立体化 | 第25-30页 |
·空间景观的类型 | 第25-26页 |
·线形空间景观的要素 | 第26-27页 |
·线形空间景观的复合型立体化 | 第27-30页 |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 第30-36页 |
·加拿大·温哥华·格兰威尔岛 | 第30-31页 |
·意大利·热那亚 | 第31-32页 |
·香港·维多利亚港湾 | 第32-33页 |
·重庆·南滨路 | 第33-36页 |
3 重庆地区滨水带景观现状分析 | 第36-41页 |
·重庆城市概况 | 第36页 |
·区位 | 第36页 |
·历史沿革 | 第36页 |
·地貌特征 | 第36-38页 |
·地势 | 第37页 |
·地貌 | 第37-38页 |
·河流 | 第38页 |
·土质 | 第38页 |
·重庆市滨水带景观概况 | 第38-39页 |
·重庆滨水带景观特征 | 第39-40页 |
·层次分明,格局清晰 | 第39页 |
·背山面水,梯度明显 | 第39页 |
·滨江建筑群与地形结合紧密 | 第39-40页 |
·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失误 | 第40-41页 |
·滨江地带生态功能下降 | 第40页 |
·滨江高速公路切断了城市与滨水带的有机联系 | 第40页 |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影响 | 第40页 |
·滨江休闲空间缺乏真正的亲水空间 | 第40-41页 |
4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策略 | 第41-48页 |
·利用自然景观 | 第41-42页 |
·有效利用山体 | 第41页 |
·保护与利用水岸线的自然形态 | 第41-42页 |
·强调滨水带空间环境的整体性 | 第42-43页 |
·塑造复合型景观 | 第43页 |
·塑造立体化景观 | 第43-44页 |
·强调街道、广场、小区绿化——景观中的“点” | 第43页 |
·强调廊道绿化——景观中的“线” | 第43-44页 |
·强调山体绿化——景观中的“面” | 第44页 |
·设置滨水游憩空间 | 第44-45页 |
·创造亲水空间 | 第45页 |
·慎待历史景观 | 第45-46页 |
·完善滨江地区的建筑物 | 第46-47页 |
·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 | 第47页 |
·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 | 第47-48页 |
5 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设计实例 | 第48-62页 |
·项目背景 | 第48-49页 |
·区域分析 | 第49-52页 |
·区域道路交通分析 | 第49页 |
·区域建筑分析 | 第49-51页 |
·区域人文景观分析 | 第51-52页 |
·复合型立体景观塑造 | 第52-62页 |
·古镇风貌区的组成 | 第52-56页 |
·交通的组织 | 第56-57页 |
·历史景观的再现 | 第57-60页 |
·社区滨江公园的处理 | 第60-62页 |
6 结语 | 第62-64页 |
·构建和谐的山地城市滨水带复合型立体景观 | 第62页 |
·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附录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