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第12-28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形成过程和哲学依据 | 第12-16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形成过程 | 第12-14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依据 | 第14-16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及主要特征 | 第16-22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 第16-19页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 第19-22页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第22-28页 |
·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 第22-23页 |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必然要求 | 第23-24页 |
·应对国际社会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 第24-25页 |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第25-26页 |
·解决我国各种社会矛盾的必然要求 | 第26-28页 |
第2章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内涵及重大意义 | 第28-40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哲学依据 | 第28-34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8-31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哲学依据 | 第31-34页 |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和战略内涵 | 第34-37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指导思想 | 第34-35页 |
·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内涵 | 第35-37页 |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意义 | 第37-40页 |
·西部大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紧要任务 | 第38页 |
·西部大开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38页 |
·西部大开发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证 | 第38页 |
·西部大开发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战略举措 | 第38-40页 |
第3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系 | 第40-49页 |
·建设和谐社会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理念契合——科学发展观 | 第40-42页 |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 第40-42页 |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 第42页 |
·科学发展观是西部大开发的核心理念 | 第42页 |
·建设和谐社会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契合——社会和谐发展 | 第42-46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42-44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促进西部地区和谐发展的需要 | 第44-46页 |
·建设和谐社会与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路径契合——人口、资源、保环境 | 第46-49页 |
·制约和谐社会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瓶颈" | 第46-47页 |
·解决遏制发展瓶颈的基本措施 | 第47-49页 |
第4章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对策 | 第49-66页 |
·处理好几大发展关系以推进西部地区和谐发展 | 第49-51页 |
·处理好以物为本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 第49-50页 |
·处理好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 | 第50页 |
·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 第50-51页 |
·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 第51页 |
·处理好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 | 第51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51-57页 |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第52-53页 |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 | 第53-54页 |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第54-56页 |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 第56-57页 |
·统筹城乡发展以确保西部开发可持续性 | 第57-63页 |
·大力推进城市化战略 | 第58-60页 |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60-61页 |
·建立健全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体系 | 第61-62页 |
·确保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 第62-63页 |
·加强东西互动发展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第63-66页 |
·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东西互动重要性的认识 | 第63页 |
·积极探索和创新东西互动方式 | 第63-64页 |
·建立健全东西互动的工作机制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和参与研究课题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