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2页 |
缩写符号与代号 | 第12-13页 |
第1章 中草药活性成分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概述 | 第13-51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中药药效成分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 第14-17页 |
·中药药效成分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 第14-16页 |
·中药多成分论研究模式的优势 | 第15页 |
·中药多成分论研究模式的困惑 | 第15-16页 |
·中药现代化 | 第16-17页 |
·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新模式 | 第16-17页 |
·中药现代化研究应包含的内容 | 第17页 |
·蛋白质结构的基本信息 | 第17-20页 |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 第17-19页 |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 第18页 |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 第18-19页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 第19页 |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 第19页 |
·维持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作用力 | 第19-20页 |
·血清白蛋白 | 第20-21页 |
·溶菌酶 | 第21-23页 |
·溶菌酶的结构和性质 | 第21-23页 |
·溶菌酶的活性与活性部位 | 第23页 |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23-32页 |
·荧光光谱法 | 第24-27页 |
·荧光猝灭法 | 第24-25页 |
·荧光增强法 | 第25页 |
·荧光偏振 | 第25-26页 |
·同步荧光 | 第26页 |
·三维荧光 | 第26-27页 |
·紫外-可见光谱法 | 第27页 |
·平衡透析法 | 第27-28页 |
·圆二色谱法 | 第28-29页 |
·红外光谱法 | 第29-30页 |
·核磁共振 | 第30页 |
·电化学方法 | 第30-31页 |
·瑞利共振散射技术 | 第31-32页 |
·其它方法 | 第32页 |
·药物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息 | 第32-39页 |
·猝灭类型 | 第32-33页 |
·结合模式 | 第33-34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结合距离的测定 | 第36页 |
·相互作用力类型 | 第36-37页 |
·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结合部位的确定 | 第37-38页 |
·药物分子结构与药物-蛋白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 | 第38页 |
·蛋白质构象的变化 | 第38-39页 |
·中草药活性成分与蛋白质作用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39-41页 |
·课题来源和选题意义 | 第41-43页 |
·课题来源 | 第41页 |
·选题意义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1页 |
第2章 荧光法研究橙皮苷、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相互作用 | 第51-65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橙皮苷、淫羊藿苷对溶菌酶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3-54页 |
·荧光猝灭机理 | 第54-55页 |
·橙皮苷、淫羊藿苷与溶菌酶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55页 |
·橙皮苷、淫羊藿苷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类型 | 第55-56页 |
·结合位置的求取 | 第56-58页 |
·橙皮苷或淫羊藿苷对溶菌酶构象的影响 | 第58-60页 |
·金属离子对橙皮苷或淫羊藿苷与溶菌酶作用的影响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第3章 三种黄酮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信息体系及构效关系研究 | 第65-82页 |
·引言 | 第65-66页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光谱信息 | 第67-75页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67-68页 |
·共振瑞利光谱 | 第68-69页 |
·荧光猝灭光谱及猝灭机理 | 第69-70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求取 | 第70-71页 |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 第71-72页 |
·结合距离求取 | 第72-73页 |
·BSA构象的变化 | 第73-75页 |
·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构效关系 | 第75-78页 |
·三种黄酮小分子对BSA内源荧光猝灭的构效关系 | 第75-76页 |
·黄酮小分子-BSA复合物稳定性的构效关系 | 第76页 |
·黄酮小分子与BSA结合位点数的构效关系 | 第76-77页 |
·黄酮小分子与BSA结合空间距离的构效关系 | 第77页 |
·黄酮小分子与能量转移效率的构效关系 | 第77-78页 |
·黄酮小分子与BSA分子间作用力类型的构效关系 | 第78页 |
·黄酮小分子诱导BSA分子结构变化的特征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4章 金属离子对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页 |
·金属离子存在下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的作用信息 | 第82-93页 |
·内源荧光猝灭 | 第82-86页 |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86页 |
·相互作用力类型 | 第86-88页 |
·BSA分子构象变化 | 第88-90页 |
·金属离子Me~(2+)的可能参与方式 | 第90-92页 |
·药物-BSA-Me~(2+)三元复合物的可能结构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5页 |
第5章 外加剂对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作用的扰动机制 | 第95-107页 |
·引言 | 第95页 |
·外加剂存在下三种黄酮小分子与BSA的作用信息 | 第95-104页 |
·内源荧光猝灭 | 第96-97页 |
·猝灭常数及猝灭类型 | 第97-99页 |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 第99-100页 |
·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 第100页 |
·BSA分子构象的变化 | 第100-102页 |
·外加剂对药物-BSA相互作用的可能影响机制 | 第102-104页 |
·离子架桥作用 | 第103-104页 |
·葡萄糖或VC的影响 | 第104页 |
·亚硝酸钠的影响 | 第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7页 |
第6章 牛蒡苷的荧光增敏及其对蛋白质的分子识别 | 第107-125页 |
·引言 | 第107-108页 |
·实验部分 | 第108-110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08-109页 |
·实验方法 | 第109-11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0-121页 |
·牛蒡苷与HSA和LYS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 | 第110-111页 |
·牛蒡苷与HSA和LYS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 第111-112页 |
·牛蒡苷与HSA和LYS作用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第112-113页 |
·牛蒡苷与HSA和LYS作用的荧光偏振研究 | 第113-114页 |
·牛蒡苷与HSA和LYS键合的结合常数 | 第114页 |
·键合模式的确定 | 第114-116页 |
·牛蒡苷对HSA和LYS二级结构的影响 | 第116-119页 |
·阴阳离子存在下对牛蒡苷-蛋白体系的影响 | 第119-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