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二)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 一、科学与理想人文精神 | 第13-17页 |
| (一) 何谓“理想人文精神” | 第14-15页 |
| (二) 理想人文精神的构建:中西人文精神的融合 | 第15-17页 |
| 二、科学何以必要 | 第17-26页 |
| (一) 科学的根本特点 | 第17-19页 |
| (二) 科学对中国文化的价值 | 第19-24页 |
| 1、科学知识的运用,可形成一个公共的器物世界,成为人心交通的媒介 | 第19-20页 |
| 2、科学的理智可助人成就社团组织,仁心通达于国家天下之轨道 | 第20-21页 |
| 3、科学的理智可以开拓人的胸襟和气量,帮助仁心的呈现 | 第21-22页 |
| 4、科学知识涵养以通贯为性之仁心之价值 | 第22页 |
| 5、科学的批判精神可以除去因科学概念而生的偏执之根的价值 | 第22页 |
| 6、理智力运用于科学可使中国人从世故心、作伪心中超拔出来 | 第22-24页 |
| (三) 学习科学应有的态度 | 第24-26页 |
| 三、仁心对科学的主宰何以必要 | 第26-35页 |
| (一) 科学的限度 | 第26-27页 |
| (二) 为什么需要仁心成为科学的主宰 | 第27-31页 |
| (三) 仁心对科学的主宰如何可能 | 第31-35页 |
| 1、普遍之理与无私之心 | 第32-33页 |
| 2、经验知识中的法执及其解脱 | 第33-35页 |
| 四、科学在心灵九境中的地位 | 第35-42页 |
| (一) 心灵九境的简要介绍 | 第36-38页 |
| (二) 科学的位置:观照凌虚境 | 第38-42页 |
| 结语 | 第42-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