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3. 本文的主要架构 | 第12-13页 |
| 第1章 酌量减轻界说 | 第13-21页 |
| ·酌量减轻的概念及称谓 | 第13-16页 |
| ·酌量减轻与其他概念的关系 | 第16-21页 |
| ·酌量减轻与减刑中的酌量因素 | 第16-17页 |
| ·酌量减轻与酌定情节 | 第17-18页 |
| ·酌量减轻与可以减轻 | 第18-21页 |
| 第2章 酌量减轻的立法概况 | 第21-37页 |
| ·域外的酌量减轻立法 | 第21-28页 |
| ·日本 | 第21页 |
| ·我国台湾地区 | 第21-24页 |
| ·俄罗斯 | 第24-26页 |
| ·其他国家或地区 | 第26-28页 |
| ·新中国的酌量减轻立法及演变 | 第28-37页 |
| ·79 刑法第59 条第2 款的孕育和诞生 | 第28-32页 |
| ·97 刑法第63 条第2 款的立法过程 | 第32-37页 |
| 第3章 酌量减轻制度的正当性根据 | 第37-44页 |
| ·实现个别公正 | 第37-39页 |
| ·健全“轻罚机制” | 第39-41页 |
| ·契合罪刑法定 | 第41-44页 |
| 第4章 酌量减轻的司法适用 | 第44-63页 |
| ·实体条件 | 第44-55页 |
| ·“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是否属于实体条件 | 第44-46页 |
| ·如何理解“案件的特殊情况” | 第46-55页 |
| ·全国人大法工委,学界及实务部门同志的观点 | 第46-48页 |
| ·审判机关的立场 | 第48-54页 |
| ·笔者的主张 | 第54-55页 |
| ·程序条件 | 第55-57页 |
| ·“减轻”的方法 | 第57-63页 |
| ·如何理解“法定最低刑” | 第57-59页 |
| ·减轻的幅度 | 第59-61页 |
| ·可以减到何种程度 | 第61-63页 |
| 第5章 酌量减轻的立法检讨 | 第63-70页 |
| ·实体条件的立法检讨 | 第63-64页 |
| ·程序条件的立法检讨 | 第64-67页 |
| ·“减轻”方法的立法检讨 | 第67-70页 |
| 结语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