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宣时期的循吏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7-14页 |
|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 ·学术史简单回顾 | 第8-13页 |
| ·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 第2章 循吏概念的探析 | 第14-18页 |
| ·循吏概念的历史考察 | 第14-16页 |
| ·循吏概念探析 | 第16-18页 |
| 第3章 昭宣时期循吏辈出的原因 | 第18-26页 |
| ·时势变化的要求 | 第18-21页 |
| ·儒家德政思想的影响 | 第21-23页 |
| ·拨乱反正政策措施的催生 | 第23-24页 |
| ·自身条件的成就 | 第24-26页 |
| 第4章 循吏类型 | 第26-35页 |
| ·教化型循吏 | 第26-27页 |
| ·理讼型循吏 | 第27-30页 |
| ·知识分子型循吏 | 第30-32页 |
| ·技能型循吏 | 第32-35页 |
| 第5章 循吏的特点 | 第35-42页 |
| ·循吏不同于儒生的特点 | 第35-37页 |
| ·循吏无俗儒之迁 | 第35-36页 |
| ·循吏有通儒之变 | 第36-37页 |
| ·循吏不同酷吏的特点 | 第37-40页 |
| ·治民理念上主张德主刑辅、教重于罚 | 第37-39页 |
| ·执法实践上务求公允廉平、不以酷为能 | 第39-40页 |
| ·品格特点 | 第40-42页 |
| 第6章 评价 | 第42-47页 |
| ·积极作用 | 第42-45页 |
| ·移风易俗,教化百姓 | 第42-43页 |
| ·与民休息,发展生产 | 第43-44页 |
| ·奉法循理,执法廉平 | 第44-45页 |
| ·消极方面 | 第45-47页 |
| 第7章 结语 | 第47-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