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地下水循环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研究区以往研究工作 | 第16页 |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第16-20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49页 |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20-25页 |
·研究区范围及地理位置 | 第20-21页 |
·气象水文概况 | 第21-24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25-46页 |
·地形地貌 | 第25-27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7-32页 |
·水文地质概况 | 第32-46页 |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其负效应 | 第46-49页 |
·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 第46-47页 |
·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环境负效应 | 第47-49页 |
第3章 地下水系统及其划分 | 第49-56页 |
·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划分原则 | 第49-50页 |
·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49页 |
·地下水系统的划分原则 | 第49-50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划分 | 第50-56页 |
·区域一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 第50-52页 |
·区域二级地下水系统的划分 | 第52-56页 |
第4章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同位素应用的研究 | 第56-117页 |
·河南平原同位素研究工作回顾 | 第56-65页 |
·研究区以往地下水同位素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果 | 第56-63页 |
·本次的同位素取样分析工作 | 第63-65页 |
·不同时期同位素数据在本次水循环模式研究中的利用 | 第65-90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180、D)的利用 | 第66-68页 |
·放射性同位素氚(3H)的利用 | 第68-85页 |
·碳同位素(13C、14C)的利用 | 第85-90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的水循环特征 | 第90-117页 |
·水化学数据所反映的水循环特征 | 第90-94页 |
·氢氧稳定同位素所反映的河南平原水循环的总体特征 | 第94-101页 |
·放射性同位素氚(3H)所反映的河南平原水循环的总体特征 | 第101-102页 |
·碳同位素(14C)所反映的河南平原水循环的总体特征 | 第102-103页 |
·平原北部、中部、南部地下水系统水循环模式 | 第103-116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系统水循环特征 | 第116-117页 |
第5章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 | 第117-138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7-118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概念 | 第117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第117-118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常用方法 | 第118-119页 |
·河南平原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 | 第119-138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评价的单指标法 | 第119-122页 |
·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122-138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38-144页 |
·本次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8页 |
·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 第138-143页 |
·地下水系统划分 | 第139页 |
·多期同位素数据的挖潜利用 | 第139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 | 第139-141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可更新能力 | 第141-142页 |
·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开采方案建议 | 第142-143页 |
·存在问题及建议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摘要 | 第152-156页 |
Abstract | 第156-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