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8页 |
·引言 | 第8-9页 |
·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9-16页 |
·非原位合成技术 | 第9-12页 |
·搅拌铸造 | 第9-10页 |
·粉末冶金 | 第10-11页 |
·喷射沉积 | 第11页 |
·挤压铸造 | 第11页 |
·熔体浸渗 | 第11-12页 |
·原位合成技术 | 第12-16页 |
·自蔓延高温合成 | 第12-13页 |
·放热弥散法 | 第13-14页 |
·机械合金化 | 第14页 |
·反应浸渗 | 第14-15页 |
·直接反应法 | 第15-16页 |
·无压浸渗制备方法 | 第16-26页 |
·工艺原理 | 第16-21页 |
·制备方法 | 第17页 |
·熔体和预制体之间的润湿性 | 第17-19页 |
·浸渗环境气氛 | 第19-20页 |
·促渗剂 | 第20-21页 |
·复合体系的选择 | 第21-26页 |
·基体 | 第21-22页 |
·增强体 | 第22-25页 |
·界面控制 | 第25-26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8-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8页 |
·实验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熔体浇注法 | 第29页 |
·固态基体上置法 | 第29-30页 |
·固溶处理实验 | 第30页 |
·样品表征 | 第30-31页 |
·X 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31页 |
·扫描电镜观察和能谱分析 | 第31页 |
·磨损试验 | 第31页 |
·硬度测试 | 第31-32页 |
·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变质处理对AlFeSi 形态的影响 | 第33-52页 |
·稀土元素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33-42页 |
·基体上置法 | 第33-36页 |
·组织形貌 | 第33-35页 |
·复合材料相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熔体浇注法 | 第36-39页 |
·试样组织形貌分析 | 第36-38页 |
·试样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对添加RE-Si 试样固溶处理后的形貌 | 第39页 |
·稀土变质处理后β-Fe 相的生长机制分析 | 第39-42页 |
·P-Cu 中间合金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42-45页 |
·试样组织形貌分析 | 第42-45页 |
·熔融金属浸渗松散堆积床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第45-50页 |
·Si/Fe 对增强相形态的影响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合金元素对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52-70页 |
·Ni 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52-54页 |
·V 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54-56页 |
·V 和Ni 同时添加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56-59页 |
·V 和Ti 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59-61页 |
·B 和Ti 对复合材料中AlFeSi 形貌的影响 | 第61-64页 |
·固-液反应机制及其模型 | 第64-66页 |
·K_2TiF_6 的作用机理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复合材料的硬度及磨损行为 | 第70-77页 |
·复合材料的硬度 | 第70-71页 |
·复合材料的磨损行为 | 第71-76页 |
·复合材料的磨损量 | 第71-74页 |
·磨损形貌 | 第74-75页 |
·分析讨论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摘要 | 第84-86页 |
Abstract | 第86-89页 |
导师简介 | 第89-91页 |
主要工作经历 | 第89页 |
著作及论文 | 第89页 |
获奖及专利 | 第89页 |
教学及科研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