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经典理论依据 | 第16-38页 |
| 第一节 区域发展理论与模式的演替 | 第16-20页 |
| 一、区域发展理论研究的演进 | 第16-18页 |
| 二、区域发展模式的转换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区域发展理论概述 | 第20-24页 |
| 一、平衡发展战略理论 | 第20页 |
|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理论 | 第20-22页 |
| 三、新产业区理论 | 第22-23页 |
| 四、三螺旋理论 | 第23-24页 |
| 五、新区域科学及现代区域发展理论 | 第24页 |
| 第三节 创新理论的回顾 | 第24-31页 |
|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24-27页 |
| 二、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发展 | 第27-31页 |
| 三、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述评 | 第31页 |
| 第四节 现代系统科学的相关理论 | 第31-34页 |
| 一、耗散结构理论 | 第31-32页 |
| 二、突变理论 | 第32-33页 |
| 三、协同理论 | 第33-34页 |
| 第五节 区域经济地理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贡献 | 第34-37页 |
| 一、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 第34-35页 |
| 二、经济地域运动理论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二章 区域创新系统的内涵、结构与模式 | 第38-63页 |
| 第一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基本问题阐释 | 第38-53页 |
| 一、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界定 | 第38-40页 |
|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特征 | 第40-42页 |
| 三、区域创新系统的类型 | 第42-45页 |
| 四、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结构 | 第45-51页 |
| 五、区域创新系统的功能 | 第51-53页 |
| 第二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 第53-56页 |
| 一、创新中心——区域增长极 | 第53-54页 |
| 二、创新梯度与创新梯度推移 | 第54-55页 |
| 三、创新域——核心区与边缘区 | 第55-56页 |
| 第三节 区域创新系统的主要模式 | 第56-62页 |
| 一、价值网络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 第56-57页 |
| 二、企业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 第57-59页 |
| 三、研企结合型区域创新系统 | 第59-61页 |
| 四、政府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 第61页 |
| 五、高校—科研机构主导型的区域创新系统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三章 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与功能优化 | 第63-83页 |
| 第一节 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规律解析 | 第63-67页 |
| 一、世界典型老工业基地形成、发展与衰退 | 第63-65页 |
| 二、西方老工业基地衰退的主要原因 | 第65-66页 |
| 三、西方老工业基地的复兴经验 | 第66-67页 |
| 第二节 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分布格局与发育过程 | 第67-72页 |
| 一、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概念 | 第67-68页 |
| 二、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分类 | 第68-69页 |
| 三、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分布格局 | 第69页 |
| 四、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形成发育历程 | 第69-72页 |
| 第三节 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理论 | 第72-76页 |
| 一、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的空间结构模式 | 第72-73页 |
| 二、老工业基地创新增长极——城市创新系统 | 第73-75页 |
| 三、老工业基地创新的扩散——地方创新系统 | 第75-76页 |
| 第四节 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运行与网络结构 | 第76-79页 |
| 一、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76-78页 |
| 二、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网络结构 | 第78-79页 |
| 第五节 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的功能优化途径 | 第79-82页 |
| 一、系统功能发挥中的主要问题 | 第79-80页 |
| 二、构建途径 | 第80-82页 |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 第四章 区域创新系统与老工业基地发展水平关联度测评——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 | 第83-101页 |
| 第一节 创新系统评价与测度的研究现状 | 第83-85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83-8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84-85页 |
| 第二节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 | 第85-95页 |
| 一、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水平指标选取 | 第85-88页 |
| 二、区域创新系统指标选取 | 第88-95页 |
| 第三节 创新系统对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 | 第95-99页 |
| 一、区域创新系统与老工业基地发展水平关联度内涵 | 第95-96页 |
| 二、区域创新系统对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过程分析 | 第96-99页 |
| 三、测算结论 | 第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 第五章 东北地区创新系统机理与调控 | 第101-129页 |
| 第一节 东北地区区域背景分析 | 第101-106页 |
| 一、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 第101-102页 |
| 二、区位与交通条件 | 第102-104页 |
| 三、经济与社会基础 | 第104-106页 |
| 第二节 东北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106-110页 |
| 一、创新资源与智力支撑能力 | 第106-108页 |
| 二、城市化进程与水平 | 第108页 |
| 三、产业承载能力 | 第108-109页 |
| 四、区域创新系统主体框架初步搭建 | 第109-110页 |
| 五、创新体制环境 | 第110页 |
| 第三节 东北地区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思路与对策 | 第110-122页 |
| 一、障碍因素 | 第110-117页 |
| 二、东北区域创新系统构建思路 | 第117页 |
| 三、东北创新系统建设的调控对策 | 第117-122页 |
| 第四节 东北创新系统的空间组织与发展模式 | 第122-128页 |
| 一、空间组织 | 第122-125页 |
| 二、东北创新系统的模式选择 | 第125-1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 结论 | 第129-132页 |
| 一、基本结论 | 第129-130页 |
| 二、主要贡献 | 第130-131页 |
| 三、不足与遗留之处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3页 |
| 后记 | 第143-145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