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Agent的一对多同步协商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自动协商 | 第10-11页 |
·与传统协商的不同之处 | 第11-12页 |
·目前研究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2章 Agent理论基础 | 第17-29页 |
·Agent概念 | 第17-19页 |
·Agent定义 | 第17-18页 |
·Agent特点 | 第18-19页 |
·Agent分类 | 第19-20页 |
·按功能划分 | 第19-20页 |
·按行为方式划分 | 第20页 |
·Agent结构 | 第20-21页 |
·Agent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移动Agent | 第22-24页 |
·移动Agent主要特点 | 第23页 |
·移动Agent技术在电子交易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多Agent系统(MAS) | 第24-27页 |
·MAS的特征 | 第25页 |
·MAS的分类 | 第25-27页 |
·MAS的体系结构 | 第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自动协商技术研究 | 第29-47页 |
·协商技术概述 | 第29-33页 |
·自动协商定义 | 第29-30页 |
·协商Agent结构 | 第30-31页 |
·双边与多边协商 | 第31-32页 |
·协商类型 | 第32-33页 |
·自动协商原理 | 第33-36页 |
·协商协议 | 第34页 |
·协商目标 | 第34页 |
·协商策略 | 第34-35页 |
·协商模型 | 第35页 |
·协商流程 | 第35-36页 |
·传统协商模型分析 | 第36-38页 |
·合同网协议 | 第36-37页 |
·Kasbah | 第37-38页 |
·AuctionBot | 第38页 |
·具备学习能力的协商模型分析 | 第38-41页 |
·Bazzar | 第39页 |
·经验学习 | 第39-40页 |
·AAA | 第40-41页 |
·相似性原理模型分析 | 第41页 |
·一对多协商模型分析 | 第41-45页 |
·黑板模型 | 第42-43页 |
·通用协商协议 GP | 第43-44页 |
·协调者参与模型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基于 Agent的一对多同步协商模型 | 第47-63页 |
·协商环境 | 第47-48页 |
·协商系统的特性 | 第47-48页 |
·协商的内容和方式 | 第48页 |
·自动协商模型 | 第48-52页 |
·形式化定义 | 第49-50页 |
·系统结构 | 第50页 |
·协商协议 | 第50-52页 |
·效用评估机制 | 第52-55页 |
·评估提议效用 | 第52-53页 |
·同步协商策略 | 第53-55页 |
·协商流程 | 第55-56页 |
·协商算法 | 第56-60页 |
·买方算法 | 第56-59页 |
·卖方算法 | 第59-60页 |
·模拟仿真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系统设计和实验 | 第63-73页 |
·实验平台介绍 | 第63-65页 |
·JADE简介 | 第63-65页 |
·实验系统的运行环境 | 第65页 |
·“书籍在线交易平台”架构 | 第65-66页 |
·系统整体架构 | 第66页 |
·架构中的站点Agent | 第66页 |
·协商系统框架 | 第66-68页 |
·实验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68页 |
·应用实例 | 第68-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所做的工作 | 第73页 |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