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中心城)—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1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配置 | 第9-10页 |
·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 | 第10-11页 |
·研究内容及方向 | 第11-13页 |
第二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 | 第13-27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分类与对比 | 第13-16页 |
·交通模式的分类 | 第13-14页 |
·交通模式的服务、技术经济特征对比 | 第14-16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典型案例适用性评价 | 第16-23页 |
·美国洛杉矶—小汽车交通模式 | 第16-18页 |
·中国北京—普通公交模式 | 第18-19页 |
·巴西库里蒂巴—快速公交模式 | 第19-20页 |
·澳大利亚墨尔本—轻轨、有轨电车交通模式 | 第20-21页 |
·瑞典斯德哥尔摩—快速轨道交通模式 | 第21-22页 |
·日本东京—复合交通模式 | 第22-23页 |
·大城市—卫星城市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 | 第23-26页 |
·服务特性 | 第24-25页 |
·经济特性 | 第25页 |
·物理环境影响特性 | 第25-26页 |
·社会环境影响特性 | 第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 | 第27-50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35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框架的正式确立 | 第27-29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5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单指标评价标准 | 第35-46页 |
·运送能力 | 第36-37页 |
·运行距离 | 第37页 |
·城市经济能力 | 第37-38页 |
·其他服务性指标 | 第38-39页 |
·经济评价指标 | 第39页 |
·物理环境影响指标 | 第39-46页 |
·社会公平性 | 第46页 |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单指标评价结果 | 第46-49页 |
·一般性指标 | 第46-48页 |
·思考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 | 第50-61页 |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50-51页 |
·BP 神经网络法 | 第51页 |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 | 第51-54页 |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介绍 | 第51-52页 |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 第54-60页 |
·BP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介绍 | 第54-56页 |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56-60页 |
·基于评价结果的方案调整 | 第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61-65页 |
·杭州—下沙的卫星城发展概况 | 第61-62页 |
·单指标评价结果 | 第62-63页 |
·单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 第62-63页 |
·单指标评价结果 | 第63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63-64页 |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 第63-64页 |
·BP 神经网络法综合评价 | 第64页 |
·综合评价分析与方案调整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