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金陵三俊与明中期金陵文化的兴盛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20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0-11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11-19页
  (一) 金陵文化研究第11-12页
  (二) 文人与金陵文化第12-13页
  (三) 金陵三俊相关研究第13-19页
 第三节 研究目的第19-20页
第一章 金陵三俊崛起于南京文坛的背景第20-26页
 第一节 明初至成化年间金陵概况第20-21页
 第二节 金陵三俊的家学门风及其对三俊价值取向与性格的影响第21-23页
 第三节 明代金陵文坛发展概况与金陵风气转向第23-24页
 第四节 明中叶文学复古运动与三俊金陵文坛地位之确立第24-26页
第二章 “金陵三俊”与明代中期金陵文化的兴盛第26-42页
 第一节 弘治到正德初年三俊崛起于金陵文坛的过程及意义第26-29页
  (一) 牛首花岩之旅第27-28页
  (二) 集会第28-29页
 第二节 正德年间三俊的文化活动对金陵文化之影响第29-33页
  (一) 短暂的相聚第30页
  (二) 顾磷交游概况第30-32页
  (三) 陈沂、王韦金陵留守概况第32-33页
 第三节 嘉靖年间以顾磷为中心的金陵文化圈的形成第33-42页
  (一) 提携后进第34-36页
  (二) 燕集雅游第36-38页
  (三) 著书立说第38-42页
第三章 青溪水畔竞风流——青溪社与金陵文学之初盛第42-66页
 第一节 青溪一社第42-51页
  (一) 分期第42-44页
  (二) 成员第44-46页
  (三) 交游活动——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第46-51页
   (1) 青溪社诸子间交往第46-48页
   (2) 以科举经历为契机的交往第48-49页
   (3) 与隐逸之士及山人的交往第49-50页
   (4) 小结第50-51页
 第二节 青溪二社第51-66页
  (一) 分期第51-54页
  (二) 成员第54-58页
  (三) 青溪二社的活动及对金陵文化兴盛的意义第58-66页
   (1) 青溪二社的活动特色第58-61页
   (2) 姚淛市隐园与青溪结社第61-64页
   (3) 青溪二社对于金陵文化的意义第64-66页
第四章 三俊与金陵地域文化的认同与自觉第66-76页
 第一节 金陵文化的本土性之发端第66-68页
 第二节 从三俊的活动看明代中期金陵文化之自觉第68-75页
  (一) 南京本地士绅对金陵文化的自豪感——三俊眼中的金陵意像第68-70页
  (二) 陈沂与金陵地方文献之整理第70-73页
   (1) 《献花岩志》第71页
   (2) 《金陵古今图考》第71-72页
   (3) 《金陵世纪》第72页
   (4) 《南畿志》第72-73页
   (5) 陈沂之后南京人士对金陵文化典籍的整理第73页
  (三) 文献整理中的自觉与地域文化意识第73-75页
 第三节 小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附录:金陵三俊及其后辈交游年谱第82-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二十年代悲剧创作中的长幼冲突
下一篇:中国古代神话类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