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导论:从叙述形态探索近代主体的建构与他者的关系之可能性及其研究路径 | 第14-36页 |
一、研究综述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14-20页 |
二、论题的总体框架 | 第20-25页 |
三、研究课题设置的可能性 | 第25-28页 |
四、拓展新视角的研究路径 | 第28-36页 |
第一章 全知叙述者的客观指认:近代主体的两个镜像 | 第36-60页 |
第一节 近代主体的镜像之一:《三四郎》的“伪善” | 第36-48页 |
一、空间叙事的文化指涉 | 第36-39页 |
二、第三人称视角暴露的主体缺陷 | 第39-43页 |
三、“迷羊”的青春:虚妄的主体 | 第43-48页 |
第二节 近代主体的镜像之二:《从那以后》的“露恶” | 第48-60页 |
一、近代的家族寓言 | 第48-52页 |
二、作为近代主体话语的“身体” | 第52-54页 |
三、“自然”:回归他者的梦 | 第54-60页 |
第二章 他者的到场:近代主体的初步相对化 | 第60-76页 |
第一节 日常生活与他者的浮现 | 第60-67页 |
一、日常生活的叙事回归 | 第60-64页 |
二、他者的相对化叙述 | 第64-67页 |
第二节 “新家”的合法性危机 | 第67-76页 |
一、爱与罪的物语:“新家”的危机 | 第67-71页 |
二、他者:打不开的“门” | 第71-76页 |
第三章 他者的“侦探”:自我意识过剩的解构 | 第76-92页 |
第一节 叙事话语的“冒险”:“侦探”的他者 | 第76-84页 |
一、叙述分层与他者的导入 | 第76-80页 |
二、田川敬太郎:“侦探”的他者 | 第80-84页 |
第二节 “我”的不可靠叙述:自我意识过剩的危机 | 第84-92页 |
一、第一人称叙述:近代主体的自我解构 | 第84-87页 |
二、不可靠叙述者:“我”的身份危机 | 第87-92页 |
第四章 近代主体的他者化建构 | 第92-108页 |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我思”与他者的叙述 | 第92-99页 |
一、“我思”的挫折与他者化建构 | 第92-96页 |
二、解读“他者=叙述者” | 第96-99页 |
第二节 他者叙述凸现的主体困境 | 第99-108页 |
一、基于近代家族寓言的反思 | 第99-103页 |
二、“旧家”伦理与“我思”的悖论 | 第103-108页 |
第五章 走向对话与交往的主体间性 | 第108-124页 |
第一节 两个<第一人称叙述者/主人公>:“我”与“我”的对话 | 第108-114页 |
一、《心》:两个“我”的故事 | 第108-111页 |
二、叙述层次的互文关系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近代主体认同的新一轮重建 | 第114-124页 |
一、<“先生”/“青年”>:<明治/大正> | 第114-117页 |
二、在对话与反思中重建近代认同 | 第117-124页 |
结语:近代认同的建构与主他关系 | 第124-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