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0页 |
| 第二章 颗粒测试方法综述与超声法测粒技术发展 | 第10-18页 |
| ·颗粒测试方法综述 | 第10-12页 |
| ·筛分法 | 第10页 |
| ·显微镜法 | 第10-11页 |
| ·沉降法 | 第11页 |
| ·电感应法 | 第11-12页 |
| ·光散射法 | 第12页 |
| ·超声法测粒技术发展 | 第12-14页 |
| ·本文工作 | 第14-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6-18页 |
| 第三章 超声法颗粒两相流测量基本概念 | 第18-30页 |
| ·超声的产生 | 第18-19页 |
| ·超声波特征量 | 第19-24页 |
| ·声压 | 第19页 |
| ·声速 | 第19-21页 |
| ·声特性阻抗 | 第21页 |
| ·声强 | 第21页 |
| ·声衰减 | 第21-24页 |
| ·吸收损失 | 第23页 |
| ·散射 | 第23页 |
| ·粘性损失 | 第23页 |
| ·热损失 | 第23-24页 |
| ·结构损失 | 第24页 |
| ·电声损失 | 第24页 |
| ·超声在两种媒质界面上的反射、透射 | 第24-28页 |
| ·声波入射到两种非固体媒质平界面上 | 第25-26页 |
| ·声波入射到液-固媒质的平界面上 | 第26-28页 |
| ·声波入射到固-液媒质的平界面上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超声法颗粒两相流测量理论 | 第30-51页 |
| ·超声法颗粒测量理论与物理模型研究 | 第30-46页 |
| ·ECAH 模型 | 第31-34页 |
| ·ECAH 模型简介 | 第31-33页 |
| ·ECAH 理论的拓展和简化 | 第33-34页 |
| ·耦合相模型 | 第34-41页 |
| ·Urick 理论模型 | 第35-36页 |
| ·流体动力学耦合相模型概念 | 第36-38页 |
| ·Harker&Temple 模型 | 第38-40页 |
| ·考虑热效应的耦合相模型 | 第40-41页 |
| ·BLBL 模型与模型的线性叠加理论 | 第41-43页 |
| ·反演算法 | 第43-46页 |
| ·其他超声测量浓度方法 | 第46-48页 |
| ·超声液体浓度计 | 第46-47页 |
| ·超声悬浊液浓度计 | 第47页 |
| ·利用声阻抗的测量方法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方案 | 第51-62页 |
| ·超声换能器和超声脉冲发射接收系统 | 第51-53页 |
|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3-55页 |
| ·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 | 第55-56页 |
| ·超声测量区系统 | 第56-59页 |
| ·直接接触式脉冲回波法 | 第57页 |
| ·反射式脉冲回波法 | 第57-59页 |
| ·反射式多次回波脉冲法 | 第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矿浆类颗粒两相流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75页 |
| ·水煤浆粒径分布测量 | 第62-65页 |
| ·声衰减模型的选择 | 第62-63页 |
| ·反演算法和实验装置的选择 | 第63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 ·采用声学特征量标定方法的浓度测量 | 第65-68页 |
| ·声时测量装置与声速模型 | 第65页 |
| ·颗粒尺寸与超声频率对水煤浆中声速的数值模拟 | 第65-66页 |
| ·水煤浆中考虑温度影响的修正 Urick 方程 | 第66-68页 |
| ·超声反射式多次回波阻抗法测量颗粒两相流浓度和密度 | 第68-73页 |
| ·实验装置与测量原理 | 第68-70页 |
| ·声阻抗率的测量 | 第68-69页 |
| ·声速测量 | 第69-70页 |
|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70-73页 |
| ·水煤浆实验数据 | 第70页 |
| ·二元溶液实验数据 | 第70-71页 |
| ·温度影响 | 第71-72页 |
| ·发射功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 第七章 河流泥沙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5-86页 |
| ·超声衰减谱法测量河流泥沙粒径分布 | 第75-79页 |
| ·泥沙颗粒粒径测量方法综述 | 第75-76页 |
| ·超声衰减谱法的基本原理 | 第76-77页 |
| ·实验装置 | 第77-78页 |
| ·实验数据和分析 | 第78-79页 |
| ·相同浓度不同粒径分布泥沙测量 | 第78页 |
| ·不同浓度相同粒径分布泥沙测量 | 第78-79页 |
| ·测量结果讨论与分析 | 第79页 |
| ·河流泥沙含沙量(浓度)测量的讨论 | 第79-83页 |
| ·含沙量测量方法综述 | 第79-81页 |
| ·超声衰减法标定测量的讨论 | 第81-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6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7页 |
| ·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的结论 | 第86页 |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第88-90页 |
| 后记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