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5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 ·课题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建筑意境与情感空间 | 第15-32页 |
| ·“意境”概念的剖析 | 第15-20页 |
| ·建筑意境概念的提出 | 第15-16页 |
| ·意境与意象的辨析 | 第16-17页 |
| ·建筑意境的内涵构成与营造 | 第17-20页 |
| ·情感空间的表达 | 第20-30页 |
| ·建筑表情的涵义 | 第20页 |
| ·空间·移情·美感 | 第20-30页 |
| 本章注释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纪念性建筑的概念、历史回顾和发展 | 第32-48页 |
| ·概念及类型 | 第32-35页 |
| ·纪念性建筑的概念 | 第32-33页 |
| ·纪念性建筑的类型 | 第33-34页 |
| ·纪念性建筑的特征 | 第34-35页 |
| ·历史的回顾与发展 | 第35-44页 |
| ·时代划分的依据 | 第35-36页 |
| ·巫术时代的纪念性建筑 | 第36-37页 |
| ·神话时代的纪念性建筑 | 第37-40页 |
| ·宗教时代的纪念性建筑 | 第40-42页 |
| ·科学时代的纪念性建筑 | 第42-44页 |
| ·纪念性建筑在城市中的职能 | 第44-47页 |
| ·城市的精神标识 | 第44-45页 |
| ·当代纪念性建筑的职能转化 | 第45-47页 |
| 本章注释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当代纪念性建筑意境的生成 | 第48-63页 |
| ·“至虚”空间环境的创造 | 第48-51页 |
| ·水面的运用 | 第48-49页 |
| ·光线的直接运用 | 第49-50页 |
| ·运用至虚的大背景 | 第50-51页 |
| ·“至静”空间环境的创造 | 第51-54页 |
| ·声音的运用 | 第51-52页 |
| ·光的运用 | 第52-54页 |
| ·色彩的的运用 | 第54页 |
| ·艺术情感符号的情感刺激 | 第54-58页 |
|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 第54-58页 |
| ·审美情感序列的描述 | 第58-63页 |
|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第58-63页 |
| 第五章 结合实践项目—分析淮河风情文化纪念园规划设计 | 第63-70页 |
| ·淮南淮河风情文化纪念园规划设计 | 第63-70页 |
| ·规划理念 | 第63-64页 |
| ·规划目标 | 第64-65页 |
| ·规划重点 | 第65页 |
| ·规划基础条件 | 第65-66页 |
| ·功能分区 | 第66-68页 |
| ·建筑风格 | 第68-7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70-71页 |
| ·分析与总结 | 第70页 |
| ·后续研究及展望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79页 |
| 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
| 二 工程实践 | 第73-79页 |
| 实践一:中国中部(肥西)花木城规划 | 第73-75页 |
| 实践二:徽州胡府建筑设计方案 | 第75-76页 |
| 实践三:黄山天都华庭小区规划设计 | 第76-77页 |
| 实践四:安徽青阳皖南大市场概念性规划 | 第77-78页 |
| 实践五:宁国市半山·澜溪地居住小区详细规划 | 第78-79页 |
| 实践六:泾县城东办公区城市设计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