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连续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影响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土壤耕作方式的演变发展第12页
   ·秸秆还田技术进展第12-13页
   ·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影响第13-15页
   ·水稻养分吸收研究进展第15-17页
 3 项目来源、研究目的与内容第17-18页
   ·项目来源第17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页
   ·试验内容第17-18页
 参考文献第18-23页
第二章 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23-39页
 引言第2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3-26页
   ·试验设计第23-25页
   ·田间管理第25页
   ·取样测定方法第25-26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36页
   ·土壤物理性状第26-31页
   ·土壤化学性状第31-36页
 3 小结第36页
   ·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第36页
   ·连续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第36页
 4 讨论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39页
第三章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第39-47页
 引言第3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试验设计第39-40页
   ·取样与测定方法第40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4页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水稻不同器官全氮含量差异第41-42页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水稻不同器官全磷含量差异第42-43页
   ·秸秆不同掩埋深度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差异第43-44页
 3 小结第44-45页
 4 讨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7页
第四章 秸秆全量还田与耕作方式轮换对稻麦轮作田土壤及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第47-55页
 引言第4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试验设计第47页
   ·取样测定方法第47-48页
   ·数据分析方法第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52页
   ·不同耕作方式稻麦轮作对土壤理化性状连续变化的影响第48-51页
   ·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第51-52页
 3 小结第52页
 4 讨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第55-61页
 1 结论与讨论第55-56页
   ·两年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第55页
   ·不同深度秸秆还田对水稻养分吸收的影响第55-56页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稻麦轮作土壤理化性状连续变化影响第56页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直播水稻生长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第56页
 2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第56-58页
   ·主要创新点第56-57页
   ·不足之处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1页
致谢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亚热带四种森林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初步研究
下一篇:有机、SEQ、特别与常规栽培对8种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