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的仿真设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8-12页 |
|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国内外袋式除尘现状及袋式除尘技术的发展 | 第8-11页 |
| ·国外袋式除尘现状及袋式除尘技术的发展 | 第8-9页 |
| ·国内袋式除尘现状及袋式除尘技术的发展 | 第9-11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袋式除尘器基本知识及与电除尘器的比较 | 第12-24页 |
| ·袋式除尘器的过滤机理 | 第12-13页 |
| ·经典的粒子捕获机理 | 第12页 |
| ·滤料使用初期的收尘机理 | 第12-13页 |
| ·滤料正常使用期的收尘机理及收尘效率 | 第13页 |
| ·滤料 | 第13-15页 |
| ·纤维材料 | 第13-14页 |
| ·制作方法 | 第14-15页 |
| ·后处理 | 第15页 |
| ·袋式除尘器与电除尘器的比较 | 第15-19页 |
| ·除尘原理的区别 | 第16页 |
| ·影响除尘效率和寿命因素的区别 | 第16-17页 |
| ·经济比较 | 第17-19页 |
| ·运行维护的易难程度 | 第19页 |
| ·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类型及课题研究对象 | 第19-24页 |
| ·燃煤电厂袋式除尘器类型 | 第19-22页 |
| ·分室定位反吹袋式除尘器 | 第19-20页 |
| ·固定行喷吹脉冲袋式除尘器 | 第20-21页 |
| ·低压旋转脉冲袋式除尘器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LXMC 型袋式除尘器结构及设计模型 | 第24-48页 |
| ·LXMC 型袋式除尘器除尘工艺流程设计 | 第24-25页 |
| ·滤料的选择 | 第25-27页 |
| ·滤料选择原则 | 第25-26页 |
| ·适用于LXMC 型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 第26-27页 |
| ·LXMC 型袋式除尘器设计计算模型 | 第27-35页 |
| ·本体结构设计 | 第35-42页 |
| ·本体结构组成 | 第35-37页 |
| ·本体结构各组成部分设计 | 第37-42页 |
| ·工艺系统设计 | 第42-45页 |
| ·脉冲清灰供气系统 | 第42-44页 |
| ·预涂灰系统 | 第44页 |
| ·喷水降温系统 | 第44-45页 |
| ·电气及自动控制系统 | 第45-47页 |
| ·低压电气系统 | 第45-46页 |
| ·自动控制保护系统 | 第46页 |
| ·自动检测与自动控制 | 第46-47页 |
| ·输灰系统设计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开发 LXMC 型袋式除尘器仿真设计软件 | 第48-59页 |
| ·仿真软件的设计 | 第48-53页 |
| ·仿真软件的需求分析 | 第48页 |
| ·仿真软件的内容 | 第48页 |
| ·仿真软件的层次结构 | 第48-51页 |
| ·仿真软件的界面设计 | 第51-53页 |
| ·仿真软件的开发 | 第53-58页 |
| ·开发工具 | 第53页 |
| ·创建工程 | 第53页 |
| ·创建主窗体 | 第53-54页 |
| ·创建“串行”、“并行”与“承载”窗体 | 第54-56页 |
| ·创建其它窗体 | 第56页 |
| ·建立窗体间的连接 | 第56-58页 |
| ·仿真软件的美化 | 第58页 |
| ·仿真软件的打包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利用仿真软件设计袋式除尘器 | 第59-67页 |
| ·燃煤电厂原始资料 | 第59-60页 |
| ·原始资料分析 | 第60页 |
| ·利用仿真软件辅助设计LXMC 型袋式除尘器 | 第60-64页 |
| ·设计计算结果 | 第60页 |
| ·本体结构设计 | 第60-63页 |
| ·工艺系统设计 | 第63页 |
| ·电气及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63-64页 |
| ·输灰系统设计 | 第64页 |
| ·工程图纸 | 第64页 |
| ·工程概算 | 第64-65页 |
| ·可行性分析 | 第65-67页 |
| ·从技术角度分析 | 第65页 |
| ·从设计角度分析 | 第65-66页 |
| ·从经济角度分析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70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尚需讨论的问题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录 | 第74-8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