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范畴界定与研究说明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本文涉及的主要理论 | 第16-19页 |
·金融脆弱性理论 | 第16-17页 |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法与金融理论 | 第18-19页 |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9-20页 |
2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属性 | 第20-31页 |
·法律特征:社区互助性银行业金融机构 | 第20-21页 |
·资金互助社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 | 第21-24页 |
·资金互助社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比较 | 第21-22页 |
·资金互助社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比较 | 第22-24页 |
·法律属性:营利抑或非营利性企业法人 | 第24-28页 |
·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区别 | 第24-25页 |
·互助社的法律属性争议 | 第25-26页 |
·对各种论说的评析 | 第26-28页 |
·暂时的归结:互助社是肩负特定公益任务的营利性法人 | 第28-31页 |
3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法律风险分析 | 第31-42页 |
·法规缺欠风险 | 第32-37页 |
·法规缺位 | 第32-33页 |
·法规内容缺陷 | 第33-37页 |
·主体法律风险 | 第37-38页 |
·运营法律风险 | 第38-41页 |
·合同订立问题 | 第38页 |
·合同担保问题 | 第38-39页 |
·信用评估问题 | 第39页 |
·财务会计制度问题 | 第39-41页 |
·监管缺失的法律风险 | 第41-42页 |
4 国外相似农村金融机构法制化的启示 | 第42-49页 |
·国外小额信贷的模式及实践 | 第42-43页 |
·国外微型金融的模式及实践 | 第43-45页 |
·微型金融及微型金融机构的界定 | 第43页 |
·微型金融发展的几种模式 | 第43-45页 |
·国外微型金融对我国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制化的启示 | 第45-49页 |
·重视专门立法 | 第45-46页 |
·重视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 | 第46-47页 |
·加强内部管理 | 第47页 |
·定位明确、主体多元 | 第47页 |
·适度审慎的监管 | 第47-49页 |
5 新型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制化的构想 | 第49-62页 |
·制定《农村资金互助社条例》作为"硬法"体系的核心 | 第50-57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50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原则 | 第50-52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准入与退出 | 第52-54页 |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风险防范 | 第54-56页 |
·明确资金互助社与政府等扶持主体的关系 | 第56-57页 |
·法律责任 | 第57页 |
·发挥以"章程"、"信用规范"为代表的"软法"功能 | 第57-59页 |
·有效的章程是各利益主体行动的指南 | 第57-58页 |
·信用是保障互助社生存和运营的生命线 | 第58-59页 |
·建设以"金融法律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文化 | 第59-62页 |
·金融法律文化与法律意识 | 第59-60页 |
·提高社员金融法律意识的途径 | 第60-62页 |
6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