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部分 | 第10-19页 |
一、概述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况 | 第10-19页 |
(一) 西医研究现况和治疗 | 第10-15页 |
1. 应用解剖 | 第11-12页 |
2. 相关的基础研究 | 第12-13页 |
3. 韧带损伤的病理机制 | 第13-14页 |
4. 损伤后的治疗 | 第14-15页 |
(二) 中医研究和治疗 | 第15-19页 |
1. 中医认识与研究 | 第16页 |
2. 中医治疗 | 第16-18页 |
3. 孙氏手法 | 第18-19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9-27页 |
一、立题依据 | 第1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19-20页 |
(一) 诊断标准 | 第19页 |
(二)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三) 排除标准 | 第19-20页 |
(四) 退出标准 | 第20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一) 总体设计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流程 | 第21-22页 |
(三) 试验相关的伦理学和知情同意书 | 第22页 |
(四) 随机分组 | 第22页 |
(五) 评价指标 | 第22-24页 |
(六) 课题研究标准操作规程(SOP) | 第24-25页 |
四、数据资料分析整理、统计 | 第25-26页 |
(一) 资料收集及质量控制 | 第25页 |
(二) 数据录入和管理 | 第25页 |
(三) 数据分析及统计学方法 | 第25-26页 |
五、研究资料保密性及研究终止原则 | 第26-27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7-34页 |
一、研究对象人口学和临床基线特征 | 第27-28页 |
二、疗效评价 | 第28-32页 |
(一) 疼痛评分和肿胀程度评价 | 第28-32页 |
1. 两组疼痛评分评价 | 第28页 |
2. 两组肿胀程度评价 | 第28-30页 |
3. 治疗组疗效前后对比评价 | 第30-31页 |
4. 对照组疗效前后对比评价 | 第31-32页 |
(二) 药片计数和疼痛持续时间评价 | 第32页 |
三、依从性评价 | 第32-33页 |
四、安全性评价 | 第33-34页 |
(一) 疗效安全性评价 | 第33页 |
(二) 不良事件/不良反应 | 第33页 |
(三) 合并用药 | 第33-34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1页 |
附录 | 第41-60页 |
附录1 致受试者说明书和知情同意书 | 第41-44页 |
附录2 孙氏手法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早期疗效评价病例报告表 | 第44-55页 |
附录3 病人日志 | 第55-58页 |
附录4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第58页 |
附录5 药品发放/回收记录单 | 第58-59页 |
附录6 孙氏手法操作流程 | 第59页 |
附录7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结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