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12页 |
内容摘要 | 第12-13页 |
Summary | 第13-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植酸 | 第16-17页 |
·植酸的结构与性质 | 第16页 |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 | 第16-17页 |
·植酸对环境的影响 | 第17页 |
·植酸酶 | 第17-21页 |
·植酸酶的种类,来源及性质 | 第17-18页 |
·植酸酶的功能 | 第18-19页 |
·植酸酶的作用机理 | 第19页 |
·植酸酶的酶学特性 | 第19-20页 |
·植酸酶的基因工程 | 第20-21页 |
·益生乳酸菌 | 第21-28页 |
·乳酸菌基因组学 | 第21-23页 |
·乳酸杆菌的基因组学 | 第22页 |
·乳酸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 第22-23页 |
·乳酸菌的基因工程 | 第23-27页 |
·乳酸菌质粒型克隆载体 | 第24-25页 |
·乳酸菌质粒型表达载体 | 第25页 |
·受体的选择 | 第25-26页 |
·重组体的转化 | 第26-27页 |
·转基因乳酸菌的益生作用 | 第27-28页 |
·益生素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益生素的发展前景 | 第28页 |
·微生物细胞的固定化 | 第28-31页 |
·微生物细胞的微囊化 | 第29页 |
·微囊化的概述和回顾 | 第29页 |
·微囊化方法的分类 | 第29-30页 |
·微囊化细胞的制作方法 | 第30-31页 |
·微囊化的影响 | 第31页 |
·乳酸菌的抗生素抗性 | 第31-33页 |
第二章 植酸酶基因在乳酪杆菌中的高效表达 | 第33-47页 |
·材料 | 第33-36页 |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菌种和质粒 | 第33页 |
·质粒pIAβ8 图谱 | 第33页 |
·酶与试剂 | 第33-34页 |
·培养基 | 第34页 |
·溶液配制 | 第34-36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36-42页 |
·重组植酸酶基因原核表达载体pIAβ8-phyA 的提取 | 第36-37页 |
·乳酪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38页 |
·乳酪杆菌单菌落的制备 | 第37页 |
·乳酪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7-38页 |
·重组植酸酶基因在乳酪杆菌中的表达 | 第38页 |
·植酸酶基因的电击转化 | 第38页 |
·转化后的培养 | 第38页 |
·转植酸酶基因乳酪杆菌的鉴定 | 第38-42页 |
·抗生素氯霉素的筛选 | 第38页 |
·植酸酶活力的测定 | 第38-40页 |
·SDS—PAGE 蛋白电泳检测 | 第40-42页 |
·数据处理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4页 |
·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质粒pIAβ8-phyA 的提取 | 第42页 |
·转植酸酶基因乳酪杆菌的鉴定 | 第42-44页 |
·抗生素氯霉素的筛选 | 第42页 |
·转植酸酶基因乳酪杆菌细胞内外酶活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2-44页 |
·SDS—PAGE 蛋白电泳检测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影响电击转化效率的因素 | 第44-46页 |
·不同电压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菌体生理状况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质粒的性质对转化效率的影响 | 第45页 |
·培养基的组成 | 第45-46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分泌植酸酶的酶活力 | 第46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分泌植酸酶的分子量 | 第46-47页 |
第三章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特性及酶学特性分析 | 第47-54页 |
·材料 | 第47页 |
·仪器设备 | 第47页 |
·菌种 | 第47页 |
·酶与试剂 | 第47页 |
·培养基 | 第47页 |
·溶液配制 | 第47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47-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分泌植酸酶的酶学特性分析 | 第47-48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pH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47-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的培养特性分析 | 第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pH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光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干细胞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8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活菌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分泌植酸酶的酶学特性分析 | 第48-50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不同pH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49-50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的培养特性分析 | 第50-52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pH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50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光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50-51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干细胞重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51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培养液活菌数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不同温度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52页 |
·不同pH处理对植酸酶活力的影响 | 第52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的收获时间的确定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转植酸酶基因乳酪杆菌的微胶囊化 | 第54-63页 |
·材料 | 第54页 |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菌种 | 第54页 |
·酶与试剂 | 第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溶液配制 | 第54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54-57页 |
·转基因乳酪杆菌的液体培养 | 第54页 |
·不同包埋材料的包埋 | 第54-56页 |
·海藻酸钠包埋 | 第54-55页 |
·聚乙烯醇包埋 | 第55页 |
·琼脂包埋 | 第55页 |
·明胶包埋 | 第55-56页 |
·无包埋菌种 | 第56页 |
·不同方法干燥 | 第56页 |
·室温晾干 | 第56页 |
·不同温度梯度烘干 | 第56页 |
·冻干机干燥 | 第56页 |
·活菌数目的测定 | 第56-57页 |
·检测冻干后样品的存活率 | 第56页 |
·冻干样品保存不同时间后的光密度值 | 第56页 |
·不同温度梯度烘干后活菌数目的检测 | 第56-57页 |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7-60页 |
·海藻酸钠包埋后的效果图 | 第57-58页 |
·冻干后样品存活率的检测 | 第58页 |
·保存不同时间后样品的光密度值 | 第58-59页 |
·不同材料包埋晾干后活菌数目的检测 | 第59页 |
·不同温度梯度烘干后活菌数目的检测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3页 |
·不同材料包埋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不同的干燥方法对包埋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冻干对包埋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1页 |
·不同温度烘干对包埋后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乳酪杆菌对抗生素的耐受性及抑菌作用研究 | 第63-72页 |
·材料 | 第63页 |
·仪器设备 | 第63页 |
·菌种 | 第63页 |
·酶与试剂 | 第63页 |
·培养基 | 第63页 |
·溶液配制 | 第63页 |
·方法和步骤 | 第63-64页 |
·不同抗生素对乳酪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63-64页 |
·乳酪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64页 |
·固体平板抑菌试验 | 第64页 |
·液体培养抑菌试验 | 第64页 |
·数据处理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0页 |
·不同抗生素对乳酪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64-68页 |
·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乳酪杆菌培养液pH 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乳酪杆菌培养液光密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不同浓度抗生素对乳酪杆菌培养液中活菌数目的影响 | 第66-68页 |
·乳酪杆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 第68-70页 |
·固体平板抑菌试验 | 第68页 |
·液体培养抑菌试验 | 第68-70页 |
·讨论 | 第70-72页 |
·不同抗生素对乳酸菌的抑制作用 | 第70页 |
·乳酸菌及其培养液的抑菌作用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