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小麦雌性育性基因极端群体定位及遗传分析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8页
   ·分子标记及QTL定位方法第8-22页
     ·遗传标记第8-13页
     ·QTL的定位方法第13-22页
   ·植物育性的研究进展第22-26页
     ·植物雄性不育第22-23页
     ·植物雌性不育第23-26页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6-28页
第二章 小麦雌性育性的经典遗传分析第28-36页
   ·材料和方法第29-30页
     ·供试材料第29页
     ·F_2群体构建第29页
     ·雌性育性观测第29页
     ·数据分析第29-30页
   ·结果与分析第30-35页
     ·六组合四世代群体育性分布第30-31页
     ·小麦雌性育性基因对数及效应分析第31-35页
   ·讨论第35-36页
第三章 利用极端群体对小麦雌性育性的QTL定位第36-46页
   ·材料与方法第36-39页
     ·供试材料第36-37页
     ·雌性育性观测第37页
     ·标记分析第37-39页
     ·数据统计第39页
     ·基因定位第39页
   ·结果与分析第39-45页
     ·F_2群体雌性育性表型分布第39-40页
     ·初筛连锁标记第40-41页
     ·重组频率分析第41-42页
     ·基因定位分析第42-45页
   ·讨论第45-46页
第四章 极端群体与平衡群体、品种群体的定位比较分析第46-51页
   ·极端群体与平衡群体定位结果比较第46-47页
   ·极端群体定位与关联分析定位第47-50页
     ·2DS染色体上标记的连锁不平衡分析第47-49页
     ·2DS染色体上标记的关联程度分析第49-50页
   ·极端群体的应用前景第50-51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61页
致谢第61-62页
作者简历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纤维发育相关功能基因相对表达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
下一篇:施氮对棉花养分吸收规律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