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完善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 第10-11页 |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现状 | 第13-14页 |
·野生动物保护的国际公约 | 第14页 |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必要性及意义 | 第14-16页 |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必要性 | 第15页 |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 | 第15-16页 |
2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概况 | 第16-23页 |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 第16页 |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取得的成绩 | 第16-18页 |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了野生动物资源 | 第16页 |
·拯救工程的实施使一些濒危物种得到恢复 | 第16-17页 |
·野生动物保护基本制度初步形成 | 第17-18页 |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 第18页 |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经验 | 第18页 |
·现实对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提出的挑战 | 第18-21页 |
·非法贸易猖獗 | 第18-19页 |
·动物入药加剧了对野生动物资源的消耗 | 第19页 |
·对人工养殖野生动物的管理存在漏洞 | 第19-20页 |
·食用野生动物现象严重 | 第20-21页 |
·野生动物栖息地破坏严重 | 第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3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存在的问题 | 第23-31页 |
·立法目的的缺陷 | 第23页 |
·野生动物保护范围过于狭窄 | 第23-24页 |
·野生动物概念定义不科学 | 第24页 |
·野生动物保护法与现行刑法严重脱节 | 第24-25页 |
·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不力 | 第25-26页 |
·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的缺陷 | 第26-27页 |
·补偿制度操作性不强 | 第26-27页 |
·补偿主体不明确 | 第27页 |
·补偿经费无保障 | 第27页 |
·计算损害的标准不明 | 第27页 |
·资源产权形式单一 | 第27-28页 |
·所有权权能界定不清晰 | 第27-28页 |
·鼓励驯养繁殖与养殖者积极性受制约的矛盾 | 第28页 |
·生境保护制度有待完善 | 第28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不足 | 第28页 |
·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不足 | 第28页 |
·尚未对野生动物予以福利 | 第28-29页 |
·尚未与国际条约相接轨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4 典型国家野生动物立法借鉴 | 第31-37页 |
·典型国家野生动物立法介绍 | 第31-35页 |
·日本《濒危野生动植物种保存法》 | 第31页 |
·美国《濒危物种法》 | 第31-32页 |
·德国《动物福利法》 | 第32-33页 |
·《瑞士动物福利法》 | 第33-35页 |
·对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启示 | 第35-36页 |
·法律内容尽量具体明确 | 第35页 |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弥补我国的立法空白 | 第35页 |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 第35-36页 |
·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5 完善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设想 | 第37-47页 |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应坚持的原则 | 第37-40页 |
·尊重野生动物生存权利原则 | 第37-38页 |
·生态优先原则 | 第38-39页 |
·预防为主原则 | 第39页 |
·全面保护原则 | 第39-40页 |
·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具体对策 | 第40-46页 |
·转变立法目的并扩大野生动物的保护范围 | 第40-41页 |
·对野生动物予以科学的定义 | 第41-42页 |
·尽快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刑事立法的有关条款 | 第42页 |
·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 第42页 |
·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 | 第42-45页 |
·健全野生动物资源产权制度 | 第45页 |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改进 | 第45页 |
·增加相应的动物福利条款 | 第45-46页 |
·明确国际条约的地位及义务的履行 | 第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