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模式的提出 | 第16-26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特征 | 第16-18页 |
·公民与公民权 | 第18-21页 |
·公民概念 | 第18-20页 |
·公民权思想 | 第20-21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公民参与视角 | 第21-26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依据 | 第22页 |
·新公共服务的后现代特征:恢复新公共管理“顾客”的公民身份 | 第22-23页 |
·新公共服务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必要性 | 第23-24页 |
·新公共服务中公共政策话语机制及其原则的构建 | 第24-26页 |
第3章 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模式的构建 | 第26-32页 |
·公民参与的广度 | 第26-27页 |
·公民参与的宽度 | 第27-29页 |
·公民参与的深度 | 第29-30页 |
·公民参与的效度 | 第30-32页 |
第4章 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模式的基础 | 第32-44页 |
·公民参与的价值基础 | 第32-35页 |
·公共利益的基本概念 | 第32-34页 |
·新公共服务对公共利益的追求 | 第34-35页 |
·公民参与的生态基础 | 第35-40页 |
·以市场为基础的公民社会的培育 | 第36页 |
·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社区治理结构转型 | 第36-40页 |
·公民参与的品德基础 | 第40-44页 |
·公共服务:公共行政人员精神的实质 | 第40-42页 |
·社区公共道德的三个层次 | 第42-44页 |
第5章 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模式的实现 | 第44-54页 |
·新公共服务的根本性质 | 第44-47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政府核心职能是掌舵 | 第44-45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政府核心职能是服务而非掌舵 | 第45-47页 |
·新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 第47-49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产生背景 | 第47-48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主要观点 | 第48-49页 |
·新公共服务的基本方法 | 第49-54页 |
·公众参与主体身份的确定和参与范围的界定 | 第49-50页 |
·公民美德塑造及行政官员道德意识的复兴 | 第50-51页 |
·民主对话 | 第51-52页 |
·共同生产 | 第52页 |
·共同领导 | 第52-54页 |
第6章 新公共服务公民参与模式的启示 | 第54-65页 |
·西方新公共服务的实践 | 第54-57页 |
·美国的“公民第一”运动 | 第54页 |
·英国地方政府的最佳价值模式 | 第54-55页 |
·澳大利亚的公共服务法案 | 第55-56页 |
·韩国的亲切服务运动 | 第56-57页 |
·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公民参与的问题 | 第57-60页 |
·公民参与的有序性与无序性之间的冲突 | 第57-58页 |
·公民参与的公利性与私利性之间的冲突 | 第58-59页 |
·公民参与的民主性和效率性之间的冲突 | 第59-60页 |
·对中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公民参与的启示 | 第60-65页 |
·公民素质: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行动前提 | 第60-61页 |
·公民杜会: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理想载体 | 第61页 |
·政民互动: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最佳状态 | 第61-63页 |
·参与制度: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机制保障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