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一、《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基本情况 | 第15-24页 |
(一) 《公约》的起草背景 | 第15-16页 |
(二) 《公约》的制定过程 | 第16-18页 |
1. 贸易融资统一规则的流产(1979年—1980年) | 第16-17页 |
2.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工作的恢复(1992年—2001年) | 第17-18页 |
(三) 《公约》的调整对象——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法律关系 | 第18-24页 |
1. “国际性”的涵义 | 第19-20页 |
2. “应收款”的范围 | 第20-22页 |
3. “转让”的涵义 | 第22页 |
4. 不适用的情况和其他限制 | 第22-24页 |
二、《公约》中的优先权 | 第24-27页 |
(一) 优先权规则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4页 |
(二) 优先权的界定 | 第24-27页 |
三、《公约》中的优先权冲突规范 | 第27-35页 |
(一) 转让人所在地法则的确立 | 第27-31页 |
1. 转让合同自体法 | 第28-29页 |
2. 应收款所在地法 | 第29-30页 |
3. 原始合同自体法 | 第30页 |
4. 转让人所在地法则 | 第30-31页 |
(二) 转让人所在地法则的适用 | 第31-32页 |
(三) 转让人所在地法则的例外 | 第32-35页 |
1. 公共政策 | 第32-33页 |
2. 强制性规则 | 第33-34页 |
3. 特别收益规则 | 第34页 |
4. 退让规则 | 第34-35页 |
四、《公约》中的优先权实体规范 | 第35-40页 |
(一) 世界各国优先权实体规则的三种基本类型 | 第35-38页 |
1. 以转让通知时间为准的优先权规则 | 第35-36页 |
2. 以转让合同时间为准的优先权规则 | 第36-37页 |
3. 以登记为准的优先权规则 | 第37-38页 |
(二) 《公约》附件所确定的优先权实体规范 | 第38-40页 |
五、《公约》对完善我国应收款转让中优先权规则的借鉴意义 | 第40-46页 |
(一) 我国应收款转让优先权规则现状 | 第40-43页 |
1. 我国现行的应收款转让优先权实体规则 | 第40-43页 |
2. 我国现行的应收款转让优先权冲突规则 | 第43页 |
(二) 《公约》对完善我国优先权规则的借鉴与启示 | 第43-46页 |
1. 完善我国优先权实体规则的法律建议 | 第43-45页 |
2. 完善我国优先权冲突规则的法律建议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