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分子手性识别研究的意义 | 第15-17页 |
| ·药物分子手性 | 第15-16页 |
| ·精细化学品手性 | 第16-17页 |
| ·材料科学手性 | 第17页 |
| ·分子手性识别方法及现状 | 第17-22页 |
| ·色谱及毛细管电泳法 | 第17-19页 |
| ·光谱法 | 第19-21页 |
| ·传感器方法 | 第21-22页 |
| ·手性识别研究中常用的手性选择剂 | 第22-25页 |
| ·手性表面活性剂 | 第22页 |
| ·天然多糖及其衍生物 | 第22-23页 |
| ·亲和手性选择剂 | 第23页 |
| ·手性空穴类化合物 | 第23-24页 |
| ·大环抗生素 | 第24页 |
| ·分子印迹聚合物 | 第24-25页 |
| ·立题背景 | 第25-2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创新点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5页 |
| 第二章 萘普生对映体的光谱特性研究 | 第35-47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6页 |
| ·实验步骤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 ·萘普生对映体的紫外-可见光谱特性 | 第37-38页 |
| ·萘普生对映体的荧光光谱特性 | 第38页 |
| ·不同保护介质中萘普生磷光发射比较 | 第38-39页 |
| ·SDS介质中萘普生对映体的室温磷光光谱 | 第39-44页 |
| ·结论 | 第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第三章 ctDNA对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研究 | 第47-65页 |
| ·引言 | 第47-48页 |
| ·实验部分 | 第48-49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8页 |
| ·实验步骤 | 第48-4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9-62页 |
| ·ctDNA存在下萘普生对映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第49-51页 |
| ·荧光光谱法探讨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51-53页 |
| ·盐效应 | 第53-55页 |
| ·KI猝灭实验 | 第55-56页 |
| ·荧光偏振 | 第56-57页 |
| ·单双链DNA作用探讨 | 第57-59页 |
| ·磷光光谱法探讨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第四章 血清白蛋白对萘普生对映体分子识别作用研究 | 第65-83页 |
| ·引言 | 第65-66页 |
|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 ·仪器和试剂 | 第66页 |
| ·实验步骤 | 第66-6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7-80页 |
| ·血清白蛋白的室温磷光光谱 | 第67-68页 |
| ·环境因素对血清白蛋白的磷光强度的影响 | 第68-72页 |
| ·萘普生对映体存在下血清白蛋白的磷光光谱 | 第72-75页 |
| ·磷光法探讨白蛋白对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75-76页 |
| ·磷光寿命探讨白蛋白对萘普生对映体的手性识别 | 第76-80页 |
| ·结论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第五章 S-萘普生-β-CD的磷光性质初探 | 第83-93页 |
| ·引言 | 第83-84页 |
| ·实验部分 | 第84-85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84页 |
| ·实验步骤 | 第84-8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85-91页 |
| ·KI诱导的S-naproxen-β-CD室温磷光 | 第85-88页 |
| ·1,2-二溴乙烷诱导的S-naproxen-β-CD室温磷光 | 第88-91页 |
| ·结论 | 第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题录 | 第93-94页 |
| 个人简历及获奖情况 | 第94-95页 |
| 致谢 | 第95-96页 |
| 附件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