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生物分析用纳米粒子的发展 | 第10-12页 |
·二氧化硅包覆荧光染料纳米颗粒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研究课题的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本课题的立题意义 | 第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人免疫球蛋白G 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16-17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沙门氏菌DNA 杂交分析方法研究 | 第17-18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DNA 杂交分析方法研究 | 第18页 |
·荧光纳米探针修饰分子信标-李斯特菌DNA 均相分析方法研究 | 第18-19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材料与主要试剂 | 第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4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人免疫球蛋白G 免疫分析方法 | 第20-21页 |
·联吡啶钌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0页 |
·羊抗人IgG 抗体标记联吡啶钌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 | 第20页 |
·酶标板包被羊抗人IgG 抗体 | 第20-21页 |
·检测IgG 的分析过程 | 第21页 |
·人血清样品中的IgG 测定 | 第21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沙门氏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DNA 杂交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联吡啶钌掺杂的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页 |
·纳米粒子-显示探针复合物的制备 | 第21页 |
·亲和素溶液包板 | 第21-22页 |
·DNA 杂交反应 | 第22页 |
·荧光纳米探针修饰分子信标-李斯特菌DNA 均相分析方法研究 | 第22-24页 |
·纳米金的制备 | 第22页 |
·FITC-IGG 掺杂SiO_2 纳米材料的制备以及表征 | 第22页 |
·FITC-IgG 掺杂SiO_2 的纳米材料标记核酸探针的制备 | 第22-23页 |
·纳米金标记核酸探针的制备 | 第23页 |
·寡核苷酸杂交 | 第23页 |
·荧光强度检测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4-40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人免疫球蛋白G 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 第24-28页 |
·联吡啶钌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24-25页 |
·联吡啶钌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光稳定性研究 | 第25页 |
·联吡啶钌的用量对纳米颗粒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25页 |
·联吡啶钌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标记抗体 | 第25-26页 |
·纳米粒子表面结合羊抗人IgG 量的优化 | 第26页 |
·抗体-荧光纳米颗粒复合物浓度优化 | 第26-27页 |
·分析性能 | 第27-28页 |
·分析应用 | 第28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沙门氏菌DNA 杂交分析方法研究 | 第28-32页 |
·联吡啶钌掺杂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 第28-29页 |
·酶标板包被亲和素 | 第29页 |
·纳米粒子结合亲和素量的优化分析 | 第29-30页 |
·纳米粒子结合生物素化的显示探针DNA 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纳米粒子-显示探针复合物的浓度优化 | 第31页 |
·分析性能 | 第31-32页 |
·特异性分析 | 第32页 |
·沙门氏菌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2页 |
·荧光纳米颗粒标记-金黄色葡萄球菌DNA 杂交分析方法研究 | 第32-34页 |
·酶标板包被亲和素优化分析 | 第32-33页 |
·纳米粒子结合亲和素量的优化分析 | 第33页 |
·纳米粒子结合生物素化的显示探针DNA 量的优化 | 第33页 |
·纳米粒子-显示探针复合物的浓度优化 | 第33页 |
·分析性能 | 第33-3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4页 |
·荧光纳米探针修饰分子信标-李斯特菌DNA 均相分析方法研究 | 第34-40页 |
·纳米金的表征 | 第34-35页 |
·FITC-IgG 掺杂的SiO_2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35页 |
·FITC-IgG 掺杂的SiO_2 纳米材料光稳定性研究 | 第35-36页 |
·制备溶液中FITC-IgG 浓度的优化分析 | 第36页 |
·纳米粒子结合亲和素量的优化分析 | 第36-37页 |
·分子信标与其目标DNA 的响应特性优化分析 | 第37页 |
·DNA 杂交的温度优化分析 | 第37页 |
·分析性能 | 第37-38页 |
·特异性分析 | 第38-39页 |
·李斯特菌DNA 的提取与检测 | 第39-4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2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