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2 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 第11-12页 |
| 3 影响农药残留的因素 | 第12-13页 |
| ·农药的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2页 |
| ·作物类型和作物部位影响 | 第12-13页 |
| ·施药方法、用量和时间的影响 | 第13页 |
| ·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13页 |
| 4 研究背景与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 ·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5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6 预期目标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乙蒜素(ETHYLICIN)在黄瓜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21-32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21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21-22页 |
|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 ·GC_ECD检测条件的选择 | 第24-26页 |
| ·土壤样品的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 ·黄瓜样品的检测方法 | 第27-29页 |
| ·土壤和黄瓜中乙蒜素测定方法的可靠性 | 第29页 |
| ·乙蒜素的标准曲线 | 第29-30页 |
| 3 讨论 | 第30页 |
| 4 结论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乙蒜素乳油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32-45页 |
| 1 试验方法 | 第32-34页 |
| ·田间试验时间、地点、仪器、药剂、作物及气候条件 | 第32-33页 |
| ·乙蒜素在黄瓜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 | 第33-34页 |
| 2 田间试验 | 第34-35页 |
| ·施药剂量 | 第34页 |
| ·消解动态试验 | 第34页 |
| ·最终残留试验 | 第34-35页 |
| 3 分析步骤 | 第35-36页 |
| ·乙蒜素的残留分析方法 | 第35页 |
| ·气相色谱测定条件 | 第35-36页 |
| 4 实验结果 | 第36-44页 |
| ·消解动态试验 | 第36-42页 |
| ·最终残留试验 | 第42-44页 |
| 5 讨论 | 第44页 |
| 6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乙蒜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45-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 ·材料 | 第45-46页 |
| ·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 ·试验设计 | 第47-48页 |
| ·结果计算 | 第48-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 ·不同施用量的乙蒜素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乙蒜素对两种不同类型土壤的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第50页 |
| ·不同培养时间下乙蒜素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活性的影响 | 第50-53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 第五章 乙蒜素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5-6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 ·供试材料与试剂 | 第55-56页 |
| ·试验方法 | 第56-5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 ·乙蒜素对黄瓜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 第57-58页 |
| ·乙蒜素对黄瓜植株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第58页 |
| ·乙蒜素对黄瓜植株鲜重和干重的影响 | 第58-59页 |
| ·乙蒜素对黄瓜幼苗根系的影响 | 第59页 |
| ·不同乙蒜素处理浓度对黄瓜植株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59-60页 |
| ·乙蒜素对黄瓜叶绿素的影响 | 第60-61页 |
| 3 小结与讨论 | 第61-6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 1 结论 | 第63-65页 |
| ·乙蒜素(Ethylicin)在黄瓜及土壤中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 第63页 |
| ·乙蒜素乳油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 第63-64页 |
| ·乙蒜素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 第64页 |
| ·乙蒜素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64-65页 |
| 2 主要创新点 | 第65-66页 |
| 3 建议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作者简历 | 第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情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