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代表质询权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 ·选题背景和依据 | 第9-11页 |
| ·质询是我国人大监督政府的一种重要方式 | 第9-10页 |
| ·人大质询权的行使正在成“点状突破” | 第10页 |
| ·人大质询理论研究还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2章 人民代表质询制度的沿革 | 第14-19页 |
| ·质询权的含义 | 第14页 |
| ·质询权的特点 | 第14-15页 |
| ·质询主体的主动性 | 第14-15页 |
| ·质询方式的多样性 | 第15页 |
| ·质询程序的法定性 | 第15页 |
| ·质询结果的严肃性 | 第15页 |
| ·历史沿革 | 第15-19页 |
| ·质询权在国外的历史发展 | 第15-16页 |
| ·我国质询权的发展历史 | 第16-19页 |
| 第3章 质询权在我国运行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19-24页 |
| ·我国人大质询权行使的现状 | 第19-22页 |
| ·质询权机制所面临的问题 | 第22-24页 |
| ·质询规则的缺失 | 第22-23页 |
| ·代表结构和素质的不良 | 第23页 |
| ·政治环境的束缚 | 第23页 |
| ·国民观念及政治文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 第4章 完善人民代表质询权的对策 | 第24-38页 |
| ·优化人大质询政治环境 | 第24-25页 |
| ·解除政府“质询恐惧症” | 第24页 |
| ·培植公众对人大质询的诉求 | 第24-25页 |
| ·提高质询主体素质 | 第25-28页 |
| ·改革和完善人大代表选举制度 | 第25-26页 |
| ·合理配置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 | 第26-28页 |
| ·推行代表辞职制度 | 第28页 |
| ·健全质询配套保障机制 | 第28-31页 |
| ·畅通人大代表知情知政的渠道 | 第29-30页 |
| ·设立质询专项调研经费 | 第30页 |
| ·质询免究 | 第30页 |
| ·相关法律保障 | 第30-31页 |
| ·推行助理制度 | 第31页 |
| ·完善质询制度结构元素 | 第31-35页 |
| ·建立质询主体回避制度 | 第31页 |
| ·明确质询内容 | 第31-33页 |
| ·增加口头质询形式 | 第33-34页 |
| ·完善运作程序 | 第34-35页 |
| ·实行质询公开化 | 第35页 |
| ·以合理的会期支撑人大质询 | 第35-36页 |
| ·人大电子化系统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