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写在前面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视角 | 第12-15页 |
第二节 本文选题 | 第15-21页 |
·技术进步消除了初始资源禀赋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 第15-18页 |
·寻求经济发展理论微观基础的一次尝试 | 第18-20页 |
·现实意义 | 第20-21页 |
第三节 本文的主旨、结构与创新 | 第21-24页 |
·主旨 | 第21-22页 |
·结构 | 第22-24页 |
·创新之处 | 第24页 |
注释 | 第24-28页 |
第二章 贫困陷阱:我们知道什么 | 第28-44页 |
第一节 历史上比较有影响力的视角 | 第28-34页 |
·地理决定论 | 第28-30页 |
·现代化理论 | 第30-32页 |
·依附理论 | 第32-34页 |
第二节 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理论演进脉络 | 第34-36页 |
·资本 | 第34-35页 |
·制度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近年来的研究 | 第36-41页 |
·临界点效应 | 第36-38页 |
·制度性贫困陷阱 | 第38-41页 |
第四节 文献评述及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协调问题与制度均衡:本文研究框架 | 第44-68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44-48页 |
·协调失灵 | 第44-45页 |
·协调失灵与囚徒困境:一个区分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协调失灵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 第48-52页 |
·外部性 | 第48-50页 |
·公共物品 | 第50-52页 |
第三节 行动理性与准则理性:对协调失灵的启示 | 第52-56页 |
·协调效应和激励效应 | 第52-55页 |
·对协调问题的启示 | 第55-56页 |
第四节 制度均衡的思路 | 第56-63页 |
·制度重要 | 第56-58页 |
·几种不同的制度理论视角 | 第58-63页 |
第五节 作为一种坏的制度均衡的贫困陷阱 | 第63-65页 |
·前工业革命时期 | 第63-64页 |
·后工业革命时期 | 第64-65页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注释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协调失灵与贫困陷阱 | 第68-96页 |
第一节 协调理论与经济发展:一个简短回顾 | 第68-73页 |
·主流宏观经济学中的协调理论 | 第68-70页 |
·发展经济学中的协调理论 | 第70-73页 |
第二节 双人经济 | 第73-76页 |
·考虑到参与成本时的策略选择 | 第73-75页 |
·对双人经济的一个扩展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作为贫困陷阱的马尔萨斯停滞:前工业革命时期 | 第76-83页 |
·马尔萨斯陷阱 | 第76-78页 |
·模型化马尔萨斯陷阱 | 第78-83页 |
第四节 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贫困陷阱 | 第83-88页 |
·后工业革命时期的贫困陷阱描述 | 第83-84页 |
·形成原因:技术引进的视角 | 第84-88页 |
第五节 落后国家的微观决策机制初探 | 第88-90页 |
·落后国家的技术选择 | 第88-89页 |
·"丢在马路边的大额钞票" | 第89-90页 |
第六节 本章小节 | 第90-92页 |
注释 | 第92-96页 |
第五章 协调失灵与贫困陷阱的微观机制 | 第96-114页 |
第一节 技术抵制 | 第96-100页 |
·概念及历史渊源 | 第96-99页 |
·技术抵制的政治经济学 | 第99-100页 |
第二节 协调失灵与技术抵制 | 第100-104页 |
·共容利益 | 第100-102页 |
·以不确定性为主导的技术抵制 | 第102-103页 |
·以利益集团为主导的技术抵制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微观机制初探 | 第104-111页 |
·基本模型 | 第104-108页 |
·一个扩展 | 第108-111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注释 | 第112-114页 |
第六章 技术抵制论:理解"李约瑟之谜"的一个新视角 | 第114-130页 |
第一节 真假李约瑟之谜以及本章研究范围界定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现存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视角 | 第115-118页 |
·技术需求不足论 | 第115-117页 |
·技术供给不足论 | 第117-118页 |
第三节 技术抵制论:另一种视角 | 第118-122页 |
·技术抵制的视角 | 第118-120页 |
·传统中国中的技术抵制 | 第120-122页 |
第四节 西方难道不存在技术抵制吗? | 第122-126页 |
·辩护一:时间纬度 | 第122-124页 |
·辩护二:治理结构 | 第124-126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注释 | 第127-130页 |
第七章 结论和余论 | 第130-134页 |
第一节 结论与思考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及结语 | 第131-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48页 |
后记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