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科学技术管理法令论文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研究--兼论个人信息的定义、保护范围及权利属性

中文摘要第1-7页
英文摘要第7-10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立法模式概说第11-17页
 第一节 立法模式的概念第11-12页
 第二节 立法模式的性质第12-14页
  一、立法模式的历史性与发展性第12-13页
  二、立法模式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第13-14页
 第三节 立法模式的法理分类第14-15页
 第四节 探讨立法模式对构建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意义第15-17页
  一、有利于尽快确立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第15页
  二、有利于促进信息的共享与自由流动第15页
  三、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第15页
  四、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息化法律体系的建设第15-17页
第二章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概说第17-24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的概念辨析第17-19页
  一、个人信息的概念第17-18页
  二、个人信息与相关概念的法律辨析第18-19页
 第二节 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第19-21页
  一、所有权客体说第19-20页
  二、隐私权客体说第20页
  三、人格权客体说第20页
  四、基本人权客体说第20-21页
 第三节 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关系第21-24页
  一、个人信息保护主体第21页
  二、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第21-22页
  三、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对象第22-23页
  四、个人信息保护的客体和法律事实第23-24页
第三章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比较第24-33页
 第一节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起源第24-25页
 第二节 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个人信息保护 立法模式的比较第25-31页
  一、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分析第25-26页
  二、欧盟(及欧洲主要国家)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分析第26-29页
  三、日本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分析第29-31页
 第三节 欧美“安全港”协议对立法的启示第31-32页
 第四节 欧盟与美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比较第32-33页
  一、立法采取统一立法还是主要通过市场自律调节第32页
  二、收集、处理个人信息采取事先授权方式还是可以事后选择第32页
  三、个人信息的国际传播是否应该受限第32-33页
第四章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分析第33-38页
 第一节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第33-34页
  一、政府部门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第33页
  二、商业机构对个人信息的大量收集和处理第33页
  三、医疗机构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第33页
  四、金融和电信企业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第33-34页
 第二节 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第34-35页
 第三节 现行法律主要问题和缺陷分析第35-36页
 第四节 学者建议稿有争议的问题分析第36-38页
  一、对部分概念的界定和划分第37页
  二、对个人敏感信息的处理第37页
  三、对特殊行业的例外规定第37-38页
第五章 对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的建议第38-45页
 第一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应秉持的指导思想第38-39页
  一、利益平衡第38页
  二、全面保护第38页
  三、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第38-39页
 第二节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原则第39-40页
  一、公开原则第39页
  二、直接收集和限制利用原则第39页
  三、安全保护原则第39页
  四、平衡原则第39-40页
 第三节 我国个人信息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与立法思路第40-45页
  一、采取统一交叉式立法模式第40页
  二、以一般人格权作为权利基础第40-41页
  三、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框架建议第41-43页
  四、对个人信息侵权行为的救济第43-45页
结语第45-46页
注释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完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试论中国古代易俗令与违制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