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2页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及特点 | 第12-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主要特点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第2章 10G以太网与SUPANET概述 | 第16-25页 |
·10G以太网技术 | 第16-22页 |
·10G以太网物理层的上部部件 | 第17页 |
·10G以太网物理层的下部部件 | 第17-18页 |
·10G以太网物理层编码算法介绍 | 第18-22页 |
·SUPA体系结构 | 第22-24页 |
·带外信令技术 | 第22页 |
·SUPA的协议层次结构 | 第22-23页 |
·SUPA的服务质量保障体系 | 第23-24页 |
·EPFTS技术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10G以太网与SUPANET融合技术分析 | 第25-35页 |
·10G以太网与SUPANET的异同 | 第25-27页 |
·相同之处 | 第25-26页 |
·不同之处 | 第2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6-27页 |
·融合方案的制定 | 第27-30页 |
·分片与重组 | 第27-29页 |
·封装与解封装 | 第29-30页 |
·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30页 |
·融合子层介绍 | 第30-32页 |
·融合方案分析 | 第32-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EPF-over-10G融合方案的详细设计 | 第35-54页 |
·虚拟MAC地址技术 | 第35-40页 |
·虚拟MAC地址技术及其可行性 | 第36-37页 |
·虚拟MAC地址的分配 | 第37页 |
·虚拟MAC地址的生成 | 第37-40页 |
·信控平台设计 | 第40-48页 |
·信令协议结构 | 第40-41页 |
·服务务质量协商过程改进 | 第41-46页 |
·信令消息转换 | 第46-48页 |
·用户平台融合子层的构建 | 第48-51页 |
·以太网MAC帧的传输过程 | 第49页 |
·融合后EPF帧的传输过程 | 第49-51页 |
·融合方案的工作过程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OPNET下的融合方案流程仿真 | 第54-70页 |
·OPNET简介 | 第54页 |
·仿真模型设计 | 第54-58页 |
·网络拓扑建模 | 第54-55页 |
·节点建模 | 第55-58页 |
·融合技术流程仿真 | 第58-66页 |
·EPF帧传输过程 | 第58-66页 |
·MAC帧传输过程 | 第66页 |
·融合技术资源预留功能仿真 | 第66-6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 各节点PCS子层编解码结果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