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pCAOxO-PMI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导入甘蓝型油菜的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 前言第11页
 2 研究现状第11-15页
   ·油菜菌核病的症状及其侵染循环第11-12页
   ·菌核病病原核盘菌的致病机理第12-13页
   ·寄主的抗病机理第13-14页
     ·避病第13页
     ·形态结构的抗病性第13-14页
     ·油菜抗病的组织病理学及生理生化特点第14页
   ·草酸和草酸降解酶第14-15页
     ·草酸的来源与危害第14页
     ·草酸的分解第14-15页
   ·草酸氧化酶的研究第15-19页
     ·OxO的发现第15页
     ·Germin的结构特点第15-17页
     ·Germin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第17-18页
     ·Germin在植物防御过程中的作用第18-19页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第19-23页
     ·转基因植物对环境安全的影响第20页
     ·转基因植物对食物安全的影响第20页
     ·标记基因的技术发展第20-23页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大麦OxO基因和大肠杆菌PMI基因的克隆第24-37页
 1.材料第24-26页
   ·植物材料第24页
   ·菌株和质粒第24页
   ·主要培养基第24-25页
   ·涉及抗生素的配置第25页
   ·主要试剂第2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5-26页
   ·常用缓冲液配方第26页
   ·琼脂糖凝胶配方第26页
 2.方法第26-34页
   ·大麦OxO基因的克隆第26-33页
     ·大麦的发芽第26页
     ·RNA的提取第26-27页
     ·RNA的纯化第27-28页
     ·大麦OxO基因引物的设计第28页
     ·反转录第一链的合成第28页
     ·PCR扩增OxO基因全长cDNA第28-29页
     ·电泳分析第29页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第29-30页
     ·目的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反应第30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30-31页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1页
     ·质粒DNA小量提取第31-33页
     ·质粒大小检测第33页
   ·PMI基因的克隆第33-34页
     ·PMI基因引物的设计第33页
     ·PMI基因的来源第33页
     ·菌落PCR扩增PMI基因第33-34页
     ·电泳分析第34页
     ·PCR产物的回收和纯化第34页
     ·目的产物与T-载体的连接反应第34页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4页
     ·质粒DNA小量提取第34页
     ·质粒大小检测第34页
 3 结果第34-36页
   ·RNA的电泳电测第34-35页
   ·OxO基因的测序及同源性比对第35页
   ·PMI基因的测序及同源性比对第35-36页
 4.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pCAOxO-PMI载体的构建及农杆菌转化第37-45页
 1.材料第37-38页
   ·菌株和质粒第37页
   ·主要培养基第37页
   ·主要试剂第37-38页
 2.方法第38-43页
   ·OxO基因的连接第39-40页
     ·载体的酶切第39页
     ·胶回收第39页
     ·载体的连接第39页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39页
     ·质粒提取第39-40页
   ·PMI基因的连接第40-41页
     ·载体的酶切第40页
     ·胶回收第40页
     ·载体的去磷酸化第40页
     ·载体的回收第40-41页
     ·载体的连接第41页
     ·大肠杆菌的转化第41页
     ·质粒提取第41页
     ·筛选正向插入克隆第41页
   ·pCAOxO-PMI载体的农杆菌转化第41-43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41-42页
     ·农杆菌的转化第42页
     ·转化农杆菌的PCR鉴定第42-43页
 3.结果第43-45页
   ·双酶切时间的掌控第43页
   ·大肠杆菌阳性转化子的筛选第43页
   ·筛选正向插入克隆第43-44页
   ·使用双重PCR对转化农杆菌的鉴定第44-45页
第四章 油菜的转化植株的获得第45-53页
 1.材料第45-47页
   ·植物材料第45页
   ·质粒及菌株第45页
   ·培养基第45页
   ·生化试剂第45页
   ·仪器设备第45页
   ·培养条件第45-47页
 2.方法第47-49页
   ·油菜对甘露糖敏感性测试第47-48页
     ·培养基配置第47页
     ·无菌苗的获得第47页
     ·小苗转接第47页
     ·下胚轴转接第47-48页
   ·油菜的遗传转化第48页
     ·油菜下胚轴的预培养第48页
     ·油菜下胚轴与农杆菌共培养第48页
     ·下胚轴的分化与植株再生第48页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第48-49页
     ·油菜基因组总DNA的提取第48-49页
     ·再生苗的PCR检测第49页
 3.结果与分析第49-53页
   ·油菜对甘露糖敏感性测试结果第49-50页
   ·油菜转化体系的确定第50-51页
   ·再生植株的获得第51页
   ·再生苗的PCR检测第51-53页
第五章 讨论第53-56页
 1.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鉴定第53页
 2.外源基因在转化植株的表达和遗传第53-54页
 3.试管苗的移栽成活率第54页
 4.光照强度第54页
 5.甘露糖的筛选第54-55页
 6.PMI选择标记的应用前景第55页
 7.后续研究设想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仲彬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Acc-1和Pgk-1基因的系统分析
下一篇:玉米磷转运蛋白基因同源序列克隆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