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5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2-14页 |
| ·本文可能的创新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的演进 | 第15-21页 |
|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 第15-18页 |
|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第18-20页 |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 第20页 |
| ·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新政治经济学关于研究对象的理解 | 第21-22页 |
| ·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新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2页 |
| ·中国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 | 第22-30页 |
| ·从建国后到“文革”前 | 第22-23页 |
| ·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1978年-1984年) | 第23-25页 |
|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985年-1992年) | 第25-27页 |
|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1992年-至今) | 第27-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再思考的提出 | 第31-40页 |
| ·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考察 | 第31-34页 |
| ·网络经济发展的背景 | 第31-32页 |
| ·生产的高技术化背景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从生产关系角度考虑 | 第34-36页 |
| ·现代社会生产“五过程”关系 | 第34-35页 |
| ·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 第35-36页 |
| ·当今政治经济学面临的问题 | 第36-39页 |
| ·政治经济学对当今问题解释乏力 | 第36-37页 |
| ·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 第37-38页 |
| ·西方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的挑战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40-45页 |
| ·界定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需考虑的问题 | 第40-41页 |
| ·社会历史条件和任务的变化 | 第40-41页 |
| ·生产力的发展 | 第41页 |
|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具体内涵 | 第41-43页 |
|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政治经济学新体系的构建 | 第45-53页 |
| ·我国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文献回顾 | 第45-48页 |
| ·遵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模式” | 第45页 |
| ·政治经济学“两部制”即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 | 第45-46页 |
|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和社会主义部分进行有机地结合 | 第46-48页 |
|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张皮”糅合 | 第48页 |
|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内容 | 第48-52页 |
| ·体现时代背景的变化 | 第49页 |
| ·联系生产力的发展 | 第49-50页 |
| ·进行核心理论的创新 | 第50-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53-54页 |
| ·本文结论 | 第53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