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24页 |
| ·东海陆架区沉积环境、物源变化 | 第11-12页 |
| ·中国边缘海沉积物矿物、粒度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12-14页 |
| ·亚洲季风系统 | 第14-19页 |
| ·内陆架沉积物 | 第19-21页 |
| ·泥质沉积物的古气候信息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4-29页 |
| ·东海以及东海大陆架概况 | 第24-25页 |
| ·东海流系 | 第25-27页 |
| ·东海沉积物分布 | 第27-28页 |
| ·末次盛冰期以来东海海平面演化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 第29-36页 |
| ·研究材料 | 第29-30页 |
| ·分析方法 | 第30-36页 |
| ·粒度分析 | 第30页 |
| ·全岩矿物衍射分析 | 第30-31页 |
| ·地球化学元素分析 | 第31-32页 |
| ·粘土矿物衍射分析 | 第32-33页 |
| ·磁化率 | 第33页 |
| ·碳、氮分析 | 第33-34页 |
| ·年代测试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东海内陆架沉积环境及古气候信息 | 第36-61页 |
| ·粒度分析结果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36-46页 |
| ·粒度参数与频率分布曲线 | 第36-38页 |
| ·粒度组成 | 第38-39页 |
| ·概率累积曲线 | 第39-40页 |
| ·C-M 图 | 第40-41页 |
| ·粒度以及岩性反映的沉积环境变化 | 第41-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 第46-53页 |
| ·各代用指标的意义 | 第47-51页 |
| ·沉积层段划分及古气候演化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页 |
| ·EC2005 孔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意义 | 第53-61页 |
| ·REE 组成特征 | 第53-55页 |
| ·REE 标准化配分模式 | 第55-56页 |
| ·稀土元素分馏特征 | 第56-57页 |
| ·物质来源 | 第57-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中国边缘海陆源沉积物粒度、矿物与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61-78页 |
| ·中国边缘海陆源沉积物粒度与矿物组成的关系 | 第61-7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 ·矿物成分与粒度的关系 | 第66-70页 |
| ·小结 | 第70页 |
| ·东海内陆架陆源物质矿物组成对粒度和地球化学成分的制约 | 第70-7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1-77页 |
| ·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古气候意义 | 第78-92页 |
| ·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变化的太阳活动及ENSO 周期 | 第78-83页 |
| ·中全新世沉积速率 | 第78-79页 |
| ·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意义 | 第79-80页 |
| ·东亚冬季风变化与GRIP 冰芯δ~(18)0 对比 | 第80-81页 |
|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的5500 a BP 冷事件记录 | 第81-83页 |
| ·小结 | 第83页 |
| ·中全新世东亚冬季风的周期变化 | 第83-86页 |
| ·太阳活动周期 | 第84-85页 |
| ·ENSO 活动周期 | 第85-86页 |
| ·小结 | 第86页 |
|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速率及其气候环境响应 | 第86-92页 |
| ·沉积速率 | 第86-87页 |
| ·沉积速率变化及其原因 | 第87-90页 |
| ·小结 | 第90-92页 |
| 第七章 其他指标的特征与意义 | 第92-111页 |
| ·磁化率 | 第92-99页 |
| ·磁化率的岩性控制 | 第92-95页 |
| ·早期成岩因素 | 第95页 |
| ·人类活动因素 | 第95-99页 |
| ·小结 | 第99页 |
| ·碳、氮分析 | 第99-102页 |
| ·C、N 影响因素 | 第99-100页 |
| ·EC2005 孔C、N 影响因素 | 第100-102页 |
| ·小结 | 第102页 |
| ·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气候变化 | 第102-111页 |
| ·代用指标意义 | 第102-105页 |
| ·末次冰消期至早全新世气候演化及形成机制 | 第105-110页 |
| ·小结 | 第110-111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111-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8页 |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138-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2页 |
| 附录 | 第142-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