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一、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 | 第10-12页 |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 一、国内对乡、村关系的研究 | 第12-15页 |
| 二、国外对乡、村关系的研究 | 第15-16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乡镇基层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历史演变 | 第18-23页 |
| 第一节 近现代时期基层政府与乡村组织关系的演变 | 第18-20页 |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基层政府与乡村组织的关系 | 第20-23页 |
|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8 年的乡、村关系 | 第20页 |
|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制度 | 第20-21页 |
| 三、改革开放后的“乡政村治”格局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现状——以余姚市为例 | 第23-37页 |
| 第一节 乡镇(街道)、村委会的组织机构 | 第23-25页 |
| 一、余姚市的基本情况 | 第23页 |
| 二、乡镇(街道)政府机构和村委会的组织结构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乡镇政府对村委会的领导 | 第25-32页 |
| 一、乡镇(街道)党委对村支书的领导 | 第26-27页 |
| 二、乡镇(街道)政府对村委会选举的参与 | 第27-29页 |
| 三、乡镇(街道)政府对村财务的指导 | 第29-31页 |
| 四、对村级组织绩效的考核 | 第31页 |
| 五、对村级社会公共事务的支持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村委会的自治状况 | 第32-37页 |
| 一、民主决策 | 第33页 |
| 二、村民对村委会及干部的监督和制约 | 第33-34页 |
| 三、民主选举的参与 | 第34-35页 |
| 四、发展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乡镇与村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7-45页 |
| 第一节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的矛盾冲突 | 第37-40页 |
| 一、行政控制化 | 第37-39页 |
| 二、村委会的过度自治化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失调的原因 | 第40-45页 |
| 一、定位不明确—法律规范上的制度供给短缺 | 第40-42页 |
| 二、压力型行政体制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三、资源的不对称和各自利益驱使 | 第43-44页 |
| 四、乡、村干部政治观念的滞后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改善乡镇与村委会关系的建议和措施 | 第45-53页 |
| 第一节 乡、村关系改善的迫切性 | 第45-46页 |
| 第二节 协调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的对策和建议 | 第46-53页 |
| 一、改革压力型政府体制,建立服务型政府 | 第46页 |
| 二、改革乡镇政府政绩考核指标制度 | 第46-48页 |
| 三、完善法规制度,明确定位乡、村关系 | 第48-49页 |
| 四、改革土地制度 | 第49-50页 |
| 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 第50-51页 |
| 六、塑造乡镇、村委和村民的新型政治文化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