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1 前言 | 第12-22页 |
| ·我国辣椒生产现状 | 第12-13页 |
| ·我国辣椒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 ·间作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间作对病虫害的影响 | 第15-16页 |
| ·间作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 第16-17页 |
| ·间作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17页 |
| ·辣椒间作研究 | 第17-20页 |
| ·辣椒间作对病虫害的影响 | 第17-18页 |
| ·辣椒间作对田间小气候及光热生态因子的影响 | 第18-19页 |
| ·辣椒间作的经济效益 | 第19-20页 |
| ·辣椒间作模式 | 第20页 |
| ·丘北辣椒间作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3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2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设计 | 第22-26页 |
| ·种植规格 | 第26-27页 |
| ·施肥水平 | 第27页 |
| ·基肥 | 第27页 |
| ·追肥 | 第27页 |
| ·田间管理 | 第27-29页 |
| ·追肥 | 第27-28页 |
| ·施药 | 第28页 |
| ·除草 | 第28页 |
| ·移栽和收获时间 | 第28-29页 |
| ·观测指标及方法 | 第29-32页 |
| ·生态指标 | 第29-30页 |
| ·土壤温度 | 第29页 |
| ·土壤含水量 | 第29页 |
| ·土壤容重 | 第29页 |
| ·土壤化学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 ·群体生态指标 | 第30页 |
| ·生理指标 | 第30页 |
| ·光合指标 | 第30页 |
| ·农艺性状及产量 | 第30-31页 |
| ·辣椒株高、冠幅、分枝数、挂果数、盖度 | 第30页 |
| ·玉米株高、叶面积 | 第30页 |
| ·花生和大豆株高、冠幅、分枝数、盖度 | 第30-31页 |
| ·向日葵株高、盘径、秆粗、盖度 | 第31页 |
| ·室内分析 | 第31页 |
| ·病虫害调查 | 第31-32页 |
| ·辣椒病虫害调查 | 第31-32页 |
| ·玉米病虫害调查 | 第32页 |
| ·花生、大豆、向日葵病虫害调查 | 第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66页 |
| ·不同处理田间环境因子的变化 | 第33-44页 |
| ·不同处理土壤温度变化 | 第33-36页 |
| ·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36-40页 |
| ·不同处理群体光照强度变化 | 第40-42页 |
| ·不同处理土壤容重变化 | 第42-44页 |
| ·不同处理对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44-55页 |
| ·不同处理对作物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 ·不同处理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46-55页 |
| ·不同处理辣椒株高变化 | 第46-47页 |
| ·不同处理辣椒盖度变化 | 第47-49页 |
| ·不同处理辣椒分枝数变化 | 第49-50页 |
| ·不同处理辣椒农艺性状比较 | 第50-52页 |
| ·不同处理玉米株高比较 | 第52-53页 |
| ·不同处理玉米叶面积变化 | 第53页 |
| ·不同处理玉米农艺性状比较 | 第53-55页 |
| ·病虫害研究 | 第55-61页 |
| ·不同处理辣椒病害变化 | 第55-58页 |
| ·不同处理辣椒虫害变化 | 第58-59页 |
| ·不同处理玉米病害变化 | 第59-60页 |
| ·不同处理玉米虫害变化 | 第60-61页 |
| ·经济效益研究 | 第61-66页 |
| ·不同处理辣椒产量比较 | 第61-62页 |
| ·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比较 | 第62-63页 |
| ·不同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 第63-65页 |
| ·不同处理土地当量比分析 | 第65-66页 |
| 4 讨论 | 第66-72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田间小气候的影响 | 第66-69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 第66-68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群体光照强度和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68-69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69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 第69-70页 |
| ·不同种植方式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第70-72页 |
| 5 结论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