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致谢 | 第8-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4页 |
·金银花简述 | 第17-18页 |
·金银花的形态特征 | 第17页 |
·金银花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绿原酸简述 | 第18-21页 |
·绿原酸的结构、性质与作用 | 第18-19页 |
·绿原酸的研究新进展 | 第19-21页 |
·膜分离技术简述 | 第21-22页 |
·膜分离技术简述 | 第21页 |
·膜分离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 第21-22页 |
·喷雾干燥技术简述 | 第22页 |
·喷雾干燥技术特点 | 第22页 |
·喷雾干燥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2-24页 |
·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2-23页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金银花绿原酸的提取 | 第24-4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4-25页 |
·实验药材 | 第24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4页 |
·主要试剂 | 第24-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5页 |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5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25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25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25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25页 |
·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金银花中绿原酸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第26页 |
·水浸提法 | 第26页 |
·醇浸提法 | 第26页 |
·索氏法 | 第26页 |
·水浸提法提取金银花绿原酸的研究 | 第26-27页 |
·金银花绿原酸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第26-27页 |
·金银花中绿原酸提取的正交试验 | 第27页 |
·金银花叶、茎的利用价值研究 | 第27-28页 |
·金银花叶、茎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27页 |
·金银花叶水浸提法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27-28页 |
·金银花叶中绿原酸提取的正交试验 | 第28页 |
·金银花水浸提动态过程的研究及实验室小试、生产小试浸提效果的比较 | 第28页 |
·金银花水浸提实验小试动态过程的研究 | 第28页 |
·金银花水浸提实验小试、生产小试浸提效果比较 | 第28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40页 |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8-30页 |
·绿原酸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28-29页 |
·重复性实验 | 第29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29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29-30页 |
·金银花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30页 |
·金银花中绿原酸不同提取方法比较 | 第30-31页 |
·水浸提法提取金银花绿原酸工艺的确定 | 第31-35页 |
·水浸提法提取金银花绿原酸单因素实验及分析 | 第31-33页 |
·水浸提法提取绿原酸正交试验及分析 | 第33-35页 |
·金银花叶、茎的利用价值研究 | 第35-39页 |
·金银花叶、茎中绿原酸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金银花叶水浸提法提取单因素实验 | 第35-37页 |
·金银花叶绿原酸提取正交实验及分析 | 第37-39页 |
·金银花水浸提动态过程的研究及实验室小试、生产小试浸提效果的比较 | 第39-40页 |
·金银花水浸提生产小试动态过程的研究 | 第39页 |
·金银花水浸提实验室小试、生产小试浸提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金银花提取液的粗分离 | 第41-61页 |
·材料 | 第41-42页 |
·原料 | 第4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1-42页 |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原料液预处理及分析 | 第42-43页 |
·原料液的预处理 | 第42页 |
·原料液的成份分析 | 第42页 |
·原料液中成份的分子量分布 | 第42-43页 |
·膜的选择 | 第43-44页 |
·微滤膜的选择 | 第44页 |
·超滤膜的选择 | 第44页 |
·反渗透膜的选择 | 第44页 |
·最适膜组合的选择 | 第44页 |
·操作条件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44-46页 |
·操作压力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44-45页 |
·截留分子量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45页 |
·料液浓度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45-46页 |
·洗滤对膜处理效果影响 | 第46页 |
·膜组合处理金银花提取液的效果分析及与醇沉法的比较 | 第46页 |
·膜组合处理金银花叶片提取液的效果分析 | 第46页 |
·膜组合处理过程中绿原酸纯度及固形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9页 |
·原料液的成份分析 | 第46-47页 |
·原料液中成份的分子量分布 | 第47-48页 |
·膜材质的选择 | 第48页 |
·膜组件的选择 | 第48-49页 |
·膜的选择 | 第49-51页 |
·微滤膜的选择 | 第49-50页 |
·超滤膜的选择 | 第50页 |
·反渗透膜的选择 | 第50-51页 |
·膜组合的选择 | 第51-52页 |
·操作条件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52-55页 |
·操作压力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52-53页 |
·截留分子量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料液浓度对膜处理过程的影响 | 第54-55页 |
·最优操作条件的确定 | 第55页 |
·洗滤对膜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膜组合处理金银花提取液的效果分析及与醇沉法的比较 | 第56-57页 |
·膜组合处理过程中绿原酸纯度及固形物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57-58页 |
·膜组合处理金银花叶片提取液的效果分析 | 第58页 |
·膜的清洗及保存 | 第58-59页 |
·膜的清洗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金银花绿原酸浓缩液的喷雾干燥 | 第61-76页 |
·材料 | 第61-62页 |
·主要原料 | 第61页 |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主要试剂 | 第61-62页 |
·实验方法 | 第62-64页 |
·工艺流程 | 第62页 |
·喷雾干燥参数的选择 | 第62-63页 |
·进料浓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2页 |
·进料流量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2页 |
·进料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2页 |
·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2页 |
·雾化器转速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2-63页 |
·喷雾干燥参数的优化 | 第63页 |
·产品质量控制及稳定性研究 | 第63页 |
·检测方法 | 第63-64页 |
·金银花颗粒的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63页 |
·绿原酸含量及产品中绿原酸纯度的测定 | 第63-64页 |
·得率的测定 | 第64页 |
·吸湿率的测定 | 第6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4-75页 |
·喷雾干燥参数的选择及优化 | 第64-72页 |
·进料浓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4-65页 |
·进料浓度含水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进料流量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6页 |
·进料流量对金银花颗粒含水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进料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7页 |
·进料温度对金银花颗粒含水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8-69页 |
·进风温度对金银花颗粒含水率的影响 | 第69页 |
·雾化器转速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69-70页 |
·雾化器转速对金银花颗粒含水率的影响 | 第70页 |
·喷雾干燥参数的优化 | 第70-72页 |
·产品的质量控制 | 第72-74页 |
·性状 | 第72页 |
·鉴别 | 第72-73页 |
·检测 | 第73-74页 |
·产品稳定性研究 | 第74-75页 |
·外观指标 | 第74页 |
·吸湿性及绿原酸含量变化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主要结论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