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9页 |
| ·引言 | 第9页 |
|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 | 第9-16页 |
| ·国外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 第9-10页 |
|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试验及理论研究 | 第10-15页 |
| ·本课题组的研究现状及预期 | 第15-16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 第16-19页 |
| ·本文课题提出及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19页 |
| 2 预应力材性试验及数值模拟 | 第19-33页 |
| ·目前钢绞线拉伸试验方法简介及分析 | 第19-21页 |
| ·金刚砂法简介 | 第19页 |
| ·钢绞线受力分析及切芯法简介 | 第19-20页 |
| ·切芯法和金刚砂试验的对比 | 第20-21页 |
| ·钢绞线试验试件及结果分析 | 第21-27页 |
| ·钢丝拉伸试验 | 第21-22页 |
| ·钢丝压缩及反复加载试验 | 第22-26页 |
| ·钢绞线弹性模量的讨论 | 第26-27页 |
| ·基于OpenSees 的预应力筋数值模拟及本构关系定义 | 第27-30页 |
| ·本文采用的预应力筋数值模型简介 | 第27-29页 |
| ·预应力筋模型参数定义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3页 |
| 3 OpenSees 在预应力混凝土中应用简介及模型验证 | 第33-49页 |
| ·程序概述 | 第33页 |
| ·OpenSees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33-39页 |
| ·预应力筋作用在OpenSees 中的实现 | 第33-34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9页 |
| ·模型验证 | 第39-48页 |
| ·试验资料 | 第39-40页 |
| ·材料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40-41页 |
| ·柱剪切效应的考虑 | 第41-44页 |
|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 第44-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4 多层多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非线性分析 | 第49-79页 |
| ·预应力框架算例的设计 | 第49-55页 |
| ·结构方案与概况 | 第49-50页 |
| ·预应力配筋与相关验算 | 第50-51页 |
| ·内力组合及内力调整 | 第51-52页 |
| ·结构的配筋 | 第52-55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 ·材料本构模型的参数确定 | 第55-56页 |
| ·结构竖向荷载与质量矩阵 | 第56-57页 |
| ·结构阻尼矩阵的确定 | 第57页 |
| ·地震波的选择与处理方案 | 第57-59页 |
| ·选波原则 | 第57页 |
| ·地震波其它参数的确定 | 第57-59页 |
| ·非线性地震反应的分析与评价 | 第59-77页 |
| ·评判准则 | 第59页 |
| ·八度0.3g 区一级抗震框架YKJ-1 非线性反应 | 第59-62页 |
| ·八度0.3g 区二级抗震框架YKJ-2 非线性反应 | 第62-65页 |
| ·八度0.3g 区二级抗震框架YKJ-3 非线性反应 | 第65-67页 |
| ·八度0.3g 区三榀框架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67-71页 |
| ·七度0.15g 区三级抗震框架YKJ-4 非线性反应 | 第71-73页 |
| ·七度0.15g 区三级抗震框架YKJ-5 非线性反应 | 第73-76页 |
| ·七度0.15g 区三级框架抗震性能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5 多层多跨预应力及非预应力框架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 第79-95页 |
| ·非预应力框架算例设计 | 第79-82页 |
| ·结构方案与概况 | 第79-80页 |
| ·框架结构的配筋 | 第80-82页 |
|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的准备 | 第82-83页 |
| ·八度0.3g 框架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 第83-89页 |
| ·八度0.3g 二级非预应力框架的地震反应与评价 | 第83-86页 |
| ·八度0.3g 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框架抗震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86-89页 |
| ·七度0.15g 框架抗震性能对比研究 | 第89-94页 |
| ·七度0.15g 三级非预应力框架的地震反应与评价 | 第89-92页 |
| ·七度0.15g 预应力与非预应力框架抗震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92-94页 |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 6 二级预应力框架柱底弯矩增大系数修改建议 | 第95-101页 |
| ·非线性分析的准备 | 第95-96页 |
| ·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的结果 | 第96-98页 |
| ·层间位移角、各层侧移、顶点位移时程 | 第96-97页 |
| ·塑性铰分布情况、杆端最大转角、最大延性需求 | 第97-98页 |
| ·预应力框架YKJ—2a 与YKJ—2 的对比研究 | 第98-10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7 结论及展望 | 第101-103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1页 |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9页 |